Nature:全新抑癌基因網絡
日期:2012-07-13 07:57:47
來自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等多處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A tumour suppressor network relying on the polyamine–hypusine axis”的文章,報道了一種基于多胺hypusine軸(polyamine–hypusine axis)的新型腫瘤抑制網絡,為癌癥研究提出了新觀點。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冷泉港實驗室沃森生物科學學院教授Scott W. Lowe,Lowe教授是RNAi小鼠模型研究方面的領先科學家,也在癌癥研究方面獲得了不少重要的發現,比如今年他與另外一位科學家提出的癌癥“兩次擊中”理論。
所有人類癌癥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會發生致癌基因的活化,所謂致癌基因簡而言之就是會引發癌癥的基因,這種基因也會導致保護性基因的功能丟失,這些保護性基因就是抗癌基因,或者稱為腫瘤抑制基因。
腫瘤抑制基因能編碼許多種類對抗癌癥擴散突變的分子,一般來說,腫瘤抑制基因會被一個“兩次擊中”的過程導致完全失活——所有癌癥均是由于平衡細胞增殖和抑制細胞異常生長的癌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細胞增殖失控所致。一些癌癥是由于單次遺傳“擊中”所致。還有些癌癥則是由于“兩次擊中”造成的,比如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兒童眼部癌癥。
為了能找到淋巴瘤中的抑癌基因,研究人員篩選了短發夾RNA文庫,希望能找到人類淋巴瘤中缺失的基因。結果研究人員功能識別出了一些被抑制后,會引起小鼠淋巴瘤模型腫瘤擴增的基因。
在這九個抑癌基因中,有八個對應的基因出現在3個物理位置相關的“基因簇”中,這說明人類腫瘤中大型染色體缺失的經常發生,反映了衰減多基因的選擇性壓力。
在這些新發現的抑癌基因網絡中,有兩個分別是腺苷脫羧酶(adenosylmethionine decarboxylase 1,AMD1),以及真核生物翻譯啟動因子5A(eIF5A),這兩個因子都與hypusine有關(hypusine是一種獨特的氨基酸,由一種高保守途徑產生的多胺代謝產物)。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二次篩選,確定了多胺hypusine軸的新型抑癌基因網絡,這一網絡能調控細胞凋亡。
而且出乎研究人員的意料,人類淋巴瘤中常同時出現雜合刪除AMD1 和eIF5A,而在小鼠中這兩個基因的共抑制則會促進淋巴瘤發生。由此研究人員提出,某些抑癌基因功能通過一種兩步途徑,靶向相同途徑的不同基因。
上一篇: Nature突破:香蕉基因組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