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學家最新發現可望給胰臟癌患者帶來生機
日期:2012-04-16 09:02:48
臺灣《聯合晚報》14日報道說,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洪明奇領導的研究團隊從正常細胞中找到一種癌癥凋亡細胞的突變種(BIK-DD),適度表現后,可引起癌癥干細胞的凋亡,卻不會誤殺正常細胞,可望給幾無存活機會的胰臟癌患者帶來生機。
洪明奇14日出席相關研討會并發表特別演講,他的研究成果引起與會癌癥醫學專家熱烈討論。
報道說,胰臟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只有3%至4%,幾乎是所有癌癥患者中最低的,胰臟癌因此又有“癌癥中的癌癥”之稱。洪明奇完成的動物實驗發現,經過癌癥凋亡細胞突變種治療后的胰臟癌老鼠,腫瘤均明顯變小,而且六成以上可存活1年以上;反觀未接受治療的對照組老鼠,全部在三四十天后即死亡。
洪明奇說,不少癌癥經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后,仍會在一段時間后復發,主要是癌癥干細胞的分化能力太強,如果未能徹底殲滅,即可能復發并蔓延,防不勝防。他采取的基因治療模式,就是想辦法讓癌癥干細胞自然凋亡,而達到徹底治療目的。
洪明奇研究團隊采用的癌癥凋亡細胞(BIK)一般人體內就有,即存在于正常細胞里,也存在于癌細胞中;但這種凋亡細胞平常并不會特別表現,無法殺死癌癥干細胞。洪明奇找到癌癥凋亡細胞的突變種(BIK-DD),且可調控到讓它只在癌癥干細胞中大量表現,而不會表現于正常細胞中。
上一篇: 果蠅基因組進化研究獲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