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活細胞熒光成像新技術
日期:2012-03-26 08:39:53
近日來自法國讓•皮埃爾•埃貝爾結構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熒光蛋白分子。相比于目前采用的熒光蛋白,新熒光分子可在活細胞中發射亮度高3倍的藍綠色光,大大提高了細胞成像技術的敏感性,從而可以幫助實現更高分辨率的活體內生物過程成像。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布在3月2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青色熒光蛋白(CFPs)被廣泛應用于細胞生物學中,幫助顯現活細胞中的生物過程或大生物分子形態改變。自20世紀90年代初伊始,熒光蛋白就成為了生物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幫助觀察從前無法看到生物過程,例如大腦中神經細胞的發育、癌細胞的擴散等。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發現和推廣這一技術的科學家。
科學家們通常將CFPs連接到參與內部或構象改變的蛋白質上,借以觀測或細胞內大量的生物進程。研究人員利用藍光照射細胞使細胞內的CFP蛋白發射出特征性的藍綠色光從而幫助定位細胞內CFP,確定觀察目標。然而這些分子長期都存在的一種缺陷就是熒光水平太弱,僅有36%的藍光轉換為了藍綠色光。
為了獲得更高的亮度,提高熒光成像的敏感度,來自法國讓•皮埃爾•埃貝爾結構生物學研究所的Antoine Royant研究小組和來自荷蘭及英國的科學家展開了合作。
首先來自法國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利用歐洲同步輻射裝置(ESRF)的高亮X-射線束,揭示了CFPs如何存儲進入能量及以熒光形式再傳送能量的精微細節:他們生成了大量不同的改良CFPs的微小晶體,解析了它們的分子結構。借助于這些結構研究人員揭示出了鄰近CFP發光復合物——發色團(chromophore)的精細機制。“我們了解了CFPs內單個原子的功能,并能精確地指出需要修飾或提高熒光量的分子部分,”ESRF的David von Stetten說。
與此同時,由荷蘭科學家Theodorus Gadella領導的研究小組也利用創新的篩查技術研究了數百種修飾的CFP分子,對這些分子在顯微鏡下的熒光壽命進行了測量以尋找可提高這些性能的因素。
通過合理的設計,最終科學家們獲得了一種稱之為mTurquoise2.的新型CFP分子。結構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研究結果顯示mTurquoise2的熒光效率達到了93%。利用這種新型的分子,科學家們可以前所未有的靈敏度研究活細胞內的蛋白質互作。
“有了這種新型蛋白,現在可以從前未能獲得的精細度開展大量研究。此外,由于新方法還將蛋白質的結構動力納入了其中,使得科學家們滿懷希望能夠設計出更多發射不同顏色熒光的改良蛋白來用于其他的應用,”Antoine Royant說。
上一篇: Science:微生物,最好及早接觸
下一篇: Cell頭條:癌癥抗體免疫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