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頭條:癌癥端粒酶動力學
日期:2012-02-27 08:23:51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一種特殊結構,近年來有研究表明端粒酶與腫瘤之間存在密切關系,這指出了治療腫瘤的一種可能性,因此引起人們的重視。2月17日《Cell》雜志以“Telomerase Dynamics in Cancer”為題,介紹了癌癥端粒動力學研究的相關進展,相關的三篇文章分別指出了抗端粒酶療法的療效,以及端粒如何影響癌癥基因組的。
在絕大多數(shù)惡性腫瘤中,端粒酶都會特異性表達,因此科學家們提出可以以端粒、端粒酶為靶點,通過抑制癌細胞端粒酶活性或直接抑制端粒延長、穩(wěn)定,從而使細胞無法連續(xù)增殖,繼而進入衰老途徑,直至死亡。但是也有研究證明,端粒酶活化并非是腫瘤細胞中獨特的現(xiàn)象,在正常細胞中也觀察到端粒酶活化。那么到底針對端粒酶的抗端粒酶療法(Antitelomerase Therapy)能否起作用呢?
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著名的腫瘤學專家Ronald A. DePinho教授領導其研究組成員,在Cell雜志上接連發(fā)表兩篇文章,分析了抗端粒酶療法的作用及機制。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可誘導性端粒酶逆轉錄酶亞基等位基因的Atm缺失小鼠模型,利用這一模型分析癌癥發(fā)育、進展和治療過程中的端粒危機、端粒酶復活和端粒酶消除。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當端粒功能失效的時候,端粒酶重激活可以幫助細胞越過檢測端粒功能異常的檢測點,促進腫瘤生長,而當端粒酶失活后,由于檢測點重新恢復作用,腫瘤生長就會減緩。
但是隨后,當腫瘤細胞又獲得了ALT(端粒延長替代機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就能通過同源重組維持端粒的長度,從而利用線粒體和氧化防御機制開始轉錄,其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ALT的腫瘤細胞中一種與線粒體功能密切相關的蛋白:PGC-1β會過量表達,因此如果敲除這一因子,以及SOD2,ALT的腫瘤細胞就會減慢生長。
這項研究指出了腫瘤細胞對端粒酶抑制的可能反應,將有助于判斷預測抗端粒酶療法的療效,并且開發(fā)靶向端粒酶和這些適應性耐藥機制的藥物。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癌癥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端粒功能喪失之后,恢復端粒酶的活性將會促進小鼠前列腺腫瘤向骨轉移。
端粒受損會導致基因組不穩(wěn)定,從而促進癌癥的生長,但是這些惡性腫瘤常常通過端粒酶的過表達,重新建立了基因組的穩(wěn)定性。研究人員通過實驗針對端粒功能喪失進行了分析,證明端粒功能喪失的腫瘤細胞中端粒重激活,將導致完全的惡性擴散,這提出了一種新機制:細胞發(fā)生癌癥相關基因組事件,將會使之獲得新型腫瘤生物學功能。
去年,DePinho教授研究組還通過活化端粒酶,成功逆轉了端粒酶缺陷小鼠的衰老癥狀。他們基因插入的方法在端粒酶啟動子區(qū)導入4-羥基他莫西芬(4- hydroxytamoxifen)誘導的端粒酶基因。在不存在他莫西芬的情況下,小鼠由于缺乏端粒酶,端粒縮短,很快表現(xiàn)出衰老癥狀。出現(xiàn)嗅覺衰退、腦部縮小、不育、腸部和脾臟受損等疾病。給衰老小鼠使用他莫西芬2個月,充分恢復細胞內的端粒酶活性后,衰老癥狀明顯發(fā)生逆轉,甚至雄性小鼠恢復了生育能力。本研究充分表明:合適地激活端粒酶能抗衰老,延緩衰老的發(fā)生。
下一篇: JBC:植物特有微絲結合蛋白結構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