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漿蟲或引發精神分裂癥
日期:2012-02-17 08:33:32
捷克科學家近日指出,精神分裂癥可能與一種叫做弓漿蟲的寄生蟲有很大的關系[PLoS One.2011Dec14;6(12):e28925.] 。弓漿蟲是一種人畜共有的寄生蟲,存在于貓的糞便中,目前全世界有一半左右的人口已經感染了弓漿蟲。這種寄生蟲以貓為最終宿主,所以差不多有10%的貓帶有弓漿蟲病,而人、豬、牛、羊、狗、鳥和鼠類等都是弓漿蟲的中間宿主。自從19世紀20年代以來,醫生已經確認在懷孕期間被感染的婦女會將疾病傳染給胎兒,從而導致胎兒的嚴重大腦損壞,甚至死亡。而在成年人中,這種感染會引發類似感冒的癥狀,對于那些免疫系統低下的人群來說,會導致類似腦炎這種嚴重的并發癥,這種感染大多是潛伏的,并沒有明顯病癥。
這位63歲的捷克科學家普實克—弗萊格爾(Jaroslav Flegr)稱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據他所述,自己已被弓漿蟲感染,在過去的20年里,他的性格改變了,導致行為怪異,且常有自虐行為發生。他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訪時表示,約在30年前,他在讀了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的一本書后,就開始禪思自己的推理。書中描述了扁形蟲通過借用螞蟻身體,感染他們的神經系統來延續生命周期。這種感染改變了螞蟻的行為,例如,當遇到溫度下降時,昆蟲一般會呆在地下,但相反的是,這些螞蟻卻爬上草葉,將草葉壓彎,最后它們就被牧羊群吃掉,從而扁形蟲就會在動物腸道里繼續生命周期。弗萊格爾說:“這是我了解到的第一例寄生蟲操縱行為案例,對我影響深刻,之后我便開始注意自身行為與螞蟻之間的相似處。”
據利茲大學首席研究員—格倫麥肯基龍(Glenn McConkey)醫生研究證明,寄生蟲會影響多巴胺的產量,攜帶信息的化學品在大腦里控制運動方向、行為認知,由此引發精神分裂癥和躁郁癥,寄生蟲通過在細胞中形成囊腫,分泌絡氨酸羥基化酶來影響大腦。研究顯示,大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都有弓形體病的臨床史記錄,由于導致該病情的原因包含很多因素,因此找到根治精神分裂癥的療法非常困難,科學家目前也仍不十分清楚,寄生蟲為何選擇人類作為寄主。而且對于老鼠來說,效果也同樣很明顯,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被感染的嚙齒動物相比那些未被感染的更加活躍,這就表示被感染的老鼠對于貓來說就是更具吸引力且明顯的目標了。來自倫敦大學的寄生蟲學家對此解釋道,由于寄生蟲只能在貓體內存活,因此老鼠就成為這些寄生蟲操縱的目標。她還發現,正如研究人員曾經所展示的研究結果,被感染的老鼠行為表現更活躍,對于潛伏著的“敵人”也失去了一定的警惕性。
上一篇: JBC:日本培育出可生成牙釉質的細胞
下一篇: 科學家破解瞳孔收縮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