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新成果
日期:2012-02-16 08:35:55
來自美國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Interferon-gamma and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signaling between donor dendritic cells and T cells regulates graft versus host and graft versus leukemia activity”的文章,利用小鼠移植模型,為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中控制供體樹突狀細胞含量繼而優化GVL和GVHD平衡提供了新的方法,相關成果公布在Blood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埃默里大學醫學院Edmund K. Waller教授,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細胞分化與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盧瑩博士,盧瑩博士曾榮獲教育部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近年來與Waller教授課題組合作,致力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和GVHD活性的研究。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異基因骨髓移植的主要并發癥和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開發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抑制GVHD的方法是提高臨床骨髓移植成功率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小鼠移植模型,發現注射供體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可以顯著提高小鼠的GVL效應,延長受體小鼠生存時間,同時抑制GVHD效應。進一步的機制研究發現,供體T細胞分泌的IFN-γ 和樹突狀細胞所產生的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在抑制T細胞的免疫活性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項研究為在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中控制供體樹突狀細胞含量繼而優化GVL 和GVHD平衡提供了新的方法,為開發新的分離GVHD和GVL的策略提供了重要線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除此之外,近期第三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處理造血干細胞移植并發癥方面也獲得了新發現,他們通過自主設計中西醫四聯藥物組合方案預防肝靜脈閉塞癥及創建半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后重度排斥反應防控的協同治療手段,有效降低了白血病移植后主要致死性并發癥問題,使得不全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應發生率大幅下降,達到了同胞間全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后防控水平,保障了高難度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順利開展。目前,該技術國內外均未見文獻報道。
上一篇: 減少癌細胞轉移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