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嗜睡癥的罪魁禍首
日期:2012-01-17 08:32:31
當人們對甲流疫苗發出質疑,其是否會導致嗜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韓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及時給出了讓人安心的答案,發作性睡病的發病存在季節性變化,與接種H1N1甲型流感疫苗無關。這一結果,推翻了2009年至2010年的H1N1甲型流感疫情結束之后,歐洲有關研究報告指出的“發作性睡病的發病率顯著升高,可能與接種甲流疫苗有關”的結論,引起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
令人匪夷所思的嗜睡癥
據報道,全世界不到1%的人口患有發作性嗜睡癥——猝倒。發作性睡病的患病率在白人中為1/2000例,日本人中1/600例。而韓芳說,在我國這種疾病屬常見病,其患病率至少是4%,即在我國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有約兩千萬的發作性睡病患者。
2009年~2010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疫情過后,芬蘭、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出現發作性睡病發病率大幅上升的現象,其中以往少見的幼兒患者增多了。
2011年1月,芬蘭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兒童出現發作性睡病的病例中,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Pandemrix疫苗的接種者比未接種者多9倍。無形中,所有矛頭指向了這種甲流疫苗,將其視為發作性睡病發病率上升、兒童患病的罪魁禍首。
芬蘭政府即刻禁止使用葛蘭素史克公司制造的這種甲流疫苗。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組織了一些醫藥監管機構對甲流疫苗展開調查,以確定疫苗是否與接種兒童出現嗜睡癥狀有關。
同時,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對此也很關注。原因是,當時國內也出現了類似現象。韓芳回憶說,那段時間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睡眠中心接收的發作性睡病患者突然比往年同期多了三四倍,而且每天睡眠中心的咨詢電話也是響個不停,大多都是有關“接種我國甲流疫苗是否會引發嗜睡”的問題,似乎人們希望在這里能找到答案。
為了揭開發作性睡病突然高發的原因,也為了解除百姓的憂慮和恐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德科學中心以及北京市科委課題的資助下,韓芳帶著自己的科研團隊,與合作多年的美國斯坦福睡眠科學與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一同展開了調查。
在近半年的時間里,韓芳及其研究團隊對1998年~2011年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睡眠中心接受診斷的906名典型患者(其中資料完整者629名,多為兒童)的發病情況進行了回顧、分析及總結,并回訪了2009年10月國內甲型流感H1N1暴發以后發病的173例患者的感冒、甲流病史和疫苗接種情況。并于2011年8月22日,將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協會和兒童神經病學學會的期刊《神經病學紀事》(Annals of Neurology)上。
疫苗不是罪魁禍首
有一個叫喬的小胖男孩,面色紫紅,全身浮腫,性格怪異。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喬都在吃、睡中度過,平常很難將他從病態的睡眠中叫醒,加上睡眠時常發出響亮的鼾聲,于是他常常成為被嘲笑的對象……這個小男孩出自家喻戶曉的小說家狄更斯筆下的《匹克威克外傳》,是狄更斯以認識的一個真人為原型而塑造的文學形象。而這段文字的描寫被后人看做是對嗜睡癥,即發作性睡病的病態的深刻描寫。
根據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和中風研究院的研究,患有發作性睡病的患者會出現不可抑制的嗜睡、突然脫力發作而猝倒、做夢、入睡幻覺、睡癱等多種癥狀。究其發病原因,韓芳介紹,這是大腦內下視丘分泌素的下降而引起人體無法控制睡眠—覺醒周期,從而導致發作性睡病。
在研究的629個個例過程中,韓芳發現,發作性睡病的發病本身存在季節性,在春末夏初之際(即2、3月至7月)是高發期,但11月、12月及1月為低谷,相差達9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甲流暴發后,發作性睡病的發病率隨之上升,增加了3倍以上,且患者多在甲流流行的5~ 7個月后發病,而在154例可回憶預防接種史者中只有6%的患者接種過預防甲型流感H1N1的疫苗。”
“這意味著發作性睡病的罪魁禍首并不是疫苗,而有可能是冬季相關感染包括H1N1病毒感染本身。”韓芳說。在甲流暴發時,暴露于甲流環境下的人們體內發生的免疫反應,這時有的人會出現發燒、感冒等癥狀,而有的人則可能導致產生下丘腦分泌素的腦細胞凋亡,從而導致激素下降,最終導致幾個月后觸發發作性睡病。
對此,一同參與研究的斯坦福睡眠科學與醫學中心Emmanuel Mignot博士也贊同這一觀點,表示“這些研究發現讓我們回想起1917年至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之后暴發的流行性昏睡性腦炎。不僅僅是發作性嗜睡癥,精神癥和帕金森氏癥也可能伴隨著冬季感染而來”。
十年磨一劍
韓芳與Mignot共同撰寫的論文發表在《神經病學紀事》上后,很快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神經病學紀事》的主編 Dr. Hauser就曾在配發的述評中表示,這一發現對探尋其他可能與冬季相關的疾病如帕金森病、精神疾病等的腦免疫機制有重要價值。有專家贊嘆說,這項研究不僅能在醫學研究上有所發展,而且有助于世界衛生組織正在展開的H1N1甲型流感與發作性睡病關系的調查,還能為民眾解除對H1N1疫苗接種的擔憂。此外,《自然神經科學綜述》、《自然微生物學綜述》均作出了新聞評論報道,《泰晤士報》、《紐約時報》以及國內的科學網、《北京青年報》等也以各種形式作出了相應報道。據悉,就此論文,歐盟甚至曾閉門討論過……
能在近半年時間內得出結論并順利地完成課題,韓芳說,這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兒,而是有賴于十多年的積累。“科學研究中,所需要的就是這種堅持的精神。”韓芳是這樣說的,也這樣做到了。
從1998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睡眠中心接收第一例病人起,十余年過去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睡眠中心已收集1500余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和遺傳資源,占國內已確診病例的70%以上,還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兒童患者資料庫。能收集到如此多案例、積累到如此多的資料,韓芳表示“尤其要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年來不斷地給予的支持,并且‘不求馬上回報’”,也因此,他們才能一直堅持不懈的收集資料、整理案例,作研究、得成果。
上一篇: 美將推出“鍛煉藥片”服了藥不用再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