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醫學》:M3受體在心源性猝死中起重要作用
日期:2011-12-21 08:53:13
近日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成功構建M3轉基因小鼠模型,發現M3受體在心源性猝死中起著重要作用。相關研究論文“Overexpression of M3 Muscarinic Receptor Is a Novel Strategy for Preventing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ransgenic Mice”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分子醫學》(Molecular medicine)期刊上。
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的楊寶峰院士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高旭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楊寶峰院士主要從事心血管系統藥物研究,迄今發表SCI收錄論文120余篇?,F為國家重點學科藥理學科帶頭人,國家重大心臟疾病研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旭教授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是模式生物研發及血紅素系統相關疾病。
心源性猝死(SCD)具有突發、迅速、不可預料和死亡率高等特征,是直接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一大殺手。SCD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不論是有無器質性或結構異常性心臟病,嚴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緩慢性心律失常、心電-機械分離均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直接死因。一項臨床研究指出,約80%心律失常性猝死是由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所致,而很少一部分是由于心跳極度緩慢、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等而導致的心臟停搏及心電-機械分離所致。目前,國際上對SCD的治療還沒有很好的防治辦法。
在此前的研究中,楊寶峰院士課題組曾發現微小核苷酸(miRNA)是藥物作用的新靶點和調控心血管系統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分子。在新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建立M3轉基因小鼠模型,研究了M3受體對心源性猝死的影響。
研究人員通過冠狀動脈結扎誘發心肌缺血和用藥物誘發心律失常等實驗方法,檢測了M3受體對心源性猝死的調控作用。采用顯微注射法構建轉基因小鼠并用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技術進行驗證。全細胞膜片鉗技術記錄動作電位時程及內向整流鉀電流的變化。最終發現M3受體上調可顯著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并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小鼠的死亡率;顯著縮短動作電位時程,并通過增加內向整流鉀電流恢復膜的復極;激活M3受體明顯抑制了微小核苷酸(miRNA-1)。
新研究揭示了M3受體調控心律失常發生的重要機制,為防治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源性猝死提供新思路。
下一篇: 中南大學細胞凋亡新成果登國際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