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中的能人異士:“盜竊者”和“吸血鬼”
日期:2011-11-21 09:00:34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龐大而復雜的微生物世界中細菌更是變化多端,靈活多樣,不同的菌種或是與其他細菌結成聯盟,或是互為敵體相互競爭,也可與人體細胞之間不斷地相互聯系。近期科學家們在對微生物的研究中發現了一些“能人異士”,它們憑借著特殊的機制來維持自身的生存,或是保護自身免受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這些研究發現或可幫助我們找到更有效的防治傳染性疾病的策略。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全國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流感嗜血桿菌(NTHI)的細菌能夠通過“偷竊”人體免疫系統生成的免疫分子,將它們轉而為己所用,從而逃逸先天免疫系統攻擊。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PLoS Pathogens》雜志上。
NIHI是一種條件致病菌,正常定居于人和動物的上呼吸道粘膜表面,與宿主免疫力之間維持著一種動態平衡。但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可引起人類各種感染,包括常見的眼結膜炎、鼻竇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甚至可導致機體嚴重感染。
文章的首作者、全國兒童醫院微生物致病研究中心的負責人Kevin M. Mason表示,當機體感知NIHI感染時,第一線防御系統會分泌一些稱為抗菌肽(AMPs)的免疫分子靶向殺死細菌。致病性NTHI可通過一種稱為Sap的轉運系統來對抗AMPs,抵御免疫攻擊。
在過去的研究中Mason的研究小組發現缺乏SapA蛋白的HTHI易受AMP的攻擊。在這篇文章中,他們利用一種中耳炎動物模型對分子機制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證實NIHT借助于Sap轉運系統識別并將這些宿主免疫防御分子輸入到細菌中,進而NIHI將這些AMPs降解,用它們來重塑自己的細菌外膜,偽裝自己已經受到過免疫攻擊,從而迷惑AMPs避免受到新一輪的攻擊。
“整個過程就像NTHI感知AMPs的存在后,從宿主那里‘盜取’了它們,然后以彼之矛攻彼之盾,逃逸免疫攻擊,”Mason博士說。
這是研究者們第一次發現細菌利用一種輸送系統來保護自身的生存,這一研究發現或可幫助開發抗生素之外的替代策略治療HTHI感染。
此外,在另一篇發表在《BMC Genomics》雜志上的文章中,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生物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類似于“吸血鬼”的細菌可通過粘附到包括人類某些病原體在內的細菌上,掠奪它們的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這一研究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潛力用于治療多種傳染性疾病的活性抗生素。
這種名為Micavibrio aeruginosavorus的細菌大約是在30年前在廢水中被發現的,由于使用常規的微生物技術難以培養并對其進行檢測,因而一直沒有對其開展廣泛的研究。近期來自弗吉尼亞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的Martin Wu和學生Zhang Wang破解了該細菌的基因組,并解析了它的“生存之道”。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細菌的生存途徑主要是通過找到其他種類的細菌作為獵物,然后粘附到它們的細胞壁上來掠奪它們的養分。不同于大多數的細菌是從周圍環境中汲取養分,M. aeruginosavorus只能是借助于其特異性的獵物細菌來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這種殺死宿主細菌的能力使得它有可能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抗菌劑用于摧毀有害的病原體。
由于傳統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了“超級細菌”的出現,對目前所有的治療策略均產生了耐受性。目前急需找到新的治療方法在摧毀病原體的同時又能避免促發它們產生抗性。而M. aeruginosavorus對宿主的高度選擇性,使得它對于寄生在環境和人體中的數千種有益菌不會產生毒害作用。因此將其作為一種活性抗生素使用,既能夠降低我們對傳統抗生素的依賴,又能幫助我們減緩目前面對的耐藥性問題。
下一篇: MIT著名學者:癌癥轉移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