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技術》:科學家用“基因絕育”法滅蚊
日期:2011-11-04 09:08:26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0月31日報道題:科學家改變蟲子基因來擊敗疾病。
在首次野外實驗中,一群由實驗室制造的蚊子成功地在加勒比海一處島嶼上消滅了一群本土蚊子,這些蚊子攜帶有“死亡基因”。這種新方法可消除登革熱等熱帶疾病,但也存有潛在風險。
2010年,在大開曼島的一次實驗中,研究人員放出330萬只雄性蚊子,這些蚊子經過基因再造而先天不育,這意味著它們無法生育能夠存活的后代。這些蚊子在小片實驗區域與雌性蚊子交配,其基因缺陷導致后代在幼蟲期便死亡。這使得蚊子種群數量大大減少。
負責這次實驗的英國牛津昆蟲技術公司創辦人之一、首席科學家盧克·阿爾菲在一次采訪中說,與未放出基因變異雄蚊子的類似區域相比,“我們在目標區域觀察到的數量下降了80%”。
這次實驗的結果尚未公布。但27日,同一個小組公布了2009年更早階段的項目細節,這些細節顯示,經實驗室改造的雄性蚊子能夠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并正常活動。阿爾菲說:“我們現在知道它們能與野生雄性蚊子爭奪配偶。”這項研究的結果被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
放出不育雄性昆蟲在蟲害控制領域是一種已經實驗證實的方法。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就曾使用這種技術來消滅一種食肉的蒼蠅。不育雄性昆蟲技術還曾于上世紀90年代用于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
在上述的兩個例子中,是通過輻射給昆蟲實施絕育的。這一方法對蚊子無效,原因是蚊子與蒼蠅不同,輻射會對雄性蚊子造成傷害,使得它們無力與其他雄性競爭配偶。因此科學家設計出更激進的方法:通過改造蚊子的基因構成進行絕育。
然而,這一實驗也存在缺陷。原因是區分雌雄蚊子的方法并不精確,約有0.5%的轉基因蛹是雌蚊子。雄蚊子不咬人,但雌蚊子咬人。
人們不知道人類如果被轉基因雌蚊子咬了之后會怎樣,因此人們對其安全性存有疑慮。牛津昆蟲技術公司的蚊子可能會令變異的DNA以某種方式進入其他昆蟲或人類身上,并造成傷害。
上一篇: JAMA:女性小酌或增乳癌風險
下一篇: PNAS:從水稻中可獲取大量人血清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