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學在神經分裂癥研究上的應用
日期:2011-09-01 09:53:56
基因組學無疑使人類對精神分裂癥生物機制的認識邁進了一大步。將精神分裂癥領域的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不僅取決于患者及其家人對精神分裂癥的認識,也與他們對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學家的了解程度有關。然而,基因組學對精神分裂癥的理解目前仍沒有直接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家屬的臨床應用中。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陳楚僑研究員率領的研究小組,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Jehannie Austin博士及Bill Honer教授合作開展融合基因組學和臨床應用的探索性研究,進一步探討這一問題。這項研究調查了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級親屬對疾病嚴重程度的看法、對疾病的歸因、擔憂自身患病的程度以及疾病對家庭計劃的影響。
這一調查分別在加拿大和中國進行,調查內容相同,結果發現較少中國患者及其親屬認為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33%),而加拿大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親屬則普遍認為此病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67%)。兩個群體對精神分裂癥的歸因亦存在差異,52%的中國受調查者將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只歸因于環境因素, 9%的受調查者將病因歸因于遺傳因素的單獨作用。相對更少的中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一級親屬擔心自身或其他家屬也會患病(21%),這種憂慮在患者的一級親屬如父母或兄弟姊妹中比較普遍(28%)。另外,研究還發現31%的中國受調查者和45%的加拿大受調查者認為精神分裂癥這一疾病會對家庭計劃決策造成影響。
這項研究顯示,與北美受調查者相比,中國受調查者更少表現出對發展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擔憂。同時更多的中國受調查者將疾病歸因于環境因素,這些結果與中國目前缺乏生物醫學模型的知識普及現狀相符。醫療保險的不健全或財政投入匱乏可能是目前中國精神分裂癥患者救治的最大障礙,如果這一障礙可以得到解決,讓人們意識到患者、患者親屬及醫療專業人員三方面對精神分裂癥成因的認識存在差異,這將會鼓勵患者主動求醫。對于不了解生物醫學模型的患者及親屬,普及精神分裂癥的患病原因能夠幫助臨床醫師和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心理學家順利進行醫療服務。
以實證為基礎的精神分裂癥病因模型認為涉及個體差異的遺傳因素導致不同的患病風險,環境因素可能促進疾病不同階段的發展轉變,由此可見長期的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包括醫學和心理社會干預是必須的。初級健康服務工作者,臨床醫生,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獲得更好的訓練,提供系統的醫療服務,同時提高患者及其親屬對病因的認識,對改善中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 “生物膠水”可黏接細小血管
下一篇: 人體細胞衰老機理有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