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炎癥反應中淋巴結免疫應答機制
日期:2011-07-25 08:21:30
近日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千人計劃”傅陽心教授和生物物理研究所朱明昭研究員組成課題組,展開合作在新研究中證實TNF超家族分子LIGHT調節了炎癥反應中的細胞遷移和淋巴結重塑變化,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著名的《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淋巴結是機體的最主要淋巴器官之一,是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在多種病理狀態下(感染、炎癥和腫瘤),淋巴結發生形態和結構上的重塑變化。在此過程中,各種固有免疫細胞、獲得性免疫細胞、基質細胞、細胞因子、病原微生物,在時間和空間上,動態的、有序的相互作用,構成了淋巴結功能的細胞和分子基礎。正是這種多細胞、多因子參與的時空運動的復雜性以及淋巴結在免疫系統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關于淋巴結的形態和結構變化以及功能研究一直是免疫學領域中具有挑戰性的重要和前沿研究方向。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證實TNF超家族分子LIGHT,對于炎癥反應中淋巴細胞和樹突狀細胞從外周向引流淋巴結的遷移至關重要。LIGHT分子的這一作用是通過其受體淋巴毒素beta受體(LTbetaR),上調血管和淋巴管表達的粘附因子或趨化因子而完成的。研究還首次揭示,LIGHT表達在一種抗輻射的細胞(可能是朗格漢斯細胞)上,發揮其作用;而以前通常認為,LIGHT僅表達在一些輻射敏感的細胞(如T、B、NK、常規樹突狀細胞等)上。
該研究揭示了炎癥反應過程中細胞遷移和淋巴結重塑變化的新的分子機制和細胞機制,為進一步探索感染、腫瘤等病理過程中淋巴結的形態和結構變化及其在免疫應答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礎。這一研究得到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資助。
朱明昭研究員和傅陽心教授早在多年前就展開了合作,致力于胸腺、淋巴結等淋巴器官結構、發育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在該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多次應邀在國際高水平雜志上發表綜述和評論文章。事實上,早在2008年,朱明昭和傅陽心教授就應邀在Immunity聯合發表了關于胸腺髓質上皮細胞發育的評論文章“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Medullary Thymic Epithelial Cells”。2010年9月,朱明昭研究員和傅陽心教授還在國際著名免疫學雜志Trends in Immunology發表了關于胸腺髓質上皮細胞和T細胞發育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的綜述文章“Direct and indirect roles of the LTβR pathway in central tolerance induction”,對他們自己和同行的工作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總結和評論。今年1月,朱明昭和傅陽心教授聯合署名在國際著名的cell期刊旗下的《免疫》(Immunity)雜志上發表了特邀評論文章“Deflating the Lymph Node”。在這篇評論文章中,傅陽心和朱明昭結合Immunity同期發表的一篇研究型論文進行述評,對炎癥過程中,淋巴結中淋巴管的生長、重塑及功能進行了深刻分析,指出了該領域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對于該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推動意義。
上一篇: 研究讓頸神經受損小鼠恢復呼吸
下一篇: 研究發現番茄表皮毛形成及胚胎致死調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