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東亞人特有“解酒基因”
日期:2011-07-14 08:16:38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李輝博士研究組通過研究發現,參與酒精(乙醇)代謝的乙醇脫氫酶基因(ADH1B)的第七類變體僅存在于中國人及與中國人有關的人群,如韓國、日本等東亞人群中間,占到了70%以上。李輝說,“我們是通過對全世界46個人群中,總共數千個基因樣本進行分析得出這個結論的?!痹撗芯砍晒找寻l表于《人類遺傳學年鑒》。
李輝表示,“乙醇脫氫酶基因的第七類變體不僅可以降解乙醇,還可以降解和乙醇結構相關的一系列化學物質。這些元素在食品的儲存中間經常出現,很多都有毒,例如糧食儲存久了就會發霉變質,產生很多類似的毒素。”
該研究組也發現,乙醇脫氫酶基因的第七類變體形成于2800年前,而且快速在人群中擴散,和傳說中的“杜康釀酒”發生在同一個時期,因此他們戲稱這種基因為“杜康”基因,并且分析發現“杜康”基因在那時期快速擴散并非巧合,而是由于“正選擇”,即在大自然的作用下選擇出有利于生存的性狀。
據李輝介紹,兩三千年前正值中國的農業生產發生突飛猛進的變化,糧食富余且大量囤積起來,由于缺乏科學的儲存方法,糧食會產生毒素。之后糧食釀酒又出現,飲酒開始流行,而酒中所含毒素更高?!耙驗榇蠹业幕虿灰粯?,有的人可以把這些毒素降解掉,有的人則因不能而死亡,所以當時產生了大范圍的優勝劣汰。而‘杜康’基因以一個偶然的因素演化來,正好又適應了當時的生活條件,這也就是‘正選擇’?!崩钶x說道。
當記者問及為何“杜康”基因只存在于東亞人體內時,李輝說,“基因的突變是偶然的,并不是有特殊的需求就必然產生的。” 他進一步解釋說,而且其他國家喝酒的歷史沒有中國人那么久,并且他們很多不是采用糧食釀酒,而是用葡萄等水果來制酒。而和乙醇相關的毒素主要存在于囤積的糧食和糧食釀成的酒中?!安贿^歐洲人的酒精中毒的比例的確非常高,相對而言東亞人酒精中毒的比例就少很多?!?/DIV>
那么中國人擁有“杜康”基因,是否就意味著“我們更能喝酒呢?”李輝表示,“當然不是,‘杜康’基因只能對酒精解決一部分問題,例如除了酒精有危害,乙醇降解后形成的乙醛對人體危害也很大,總之酒永遠是危害大于益處的?!?/DIV>
上一篇: 研究解析獼猴全基因組序列多態性
下一篇: 白蟻體內一種酶可將木材化為糖
新聞中心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