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抑郁癥有關群體獎勵最大化維持行為
日期:2011-05-25 08:00:17
快感缺失是指對愉快刺激的反應減少或體驗快樂的能力下降。它是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的核心缺損,患者經常表現出異常的情緒反應,以及正性情緒和趨向動機的損傷。有研究認為,快感缺失與大腦多巴胺獎勵系統的功能失調有關。與獎勵刺激有關的腦功能活動損傷不僅會出現在臨床抑郁癥患者身上,在已康復患者和患者的未發病家屬身上也可以見到類似缺損現象。雖然快感缺失被認為是抑郁癥最有可能的內表現型而備受研究重視,然而對抑郁癥患者在追求獎勵最大化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壓力如何影響個體的獎勵反應的研究卻甚少。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陳楚僑研究員及其神經心理學和應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小組,對抑郁癥有關群體在獎勵最大化的維持行為以及壓力影響獎勵反應方面進行了研究。被試包括43名臨床抑郁癥患者,43名亞臨床有較高抑郁癥狀的個體和44名健康被試(作為對照組)。研究根據信號檢測論,使用獎勵任務中對獎勵刺激的反應偏向作為評估個體享樂能力的實驗指標。同時,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地對被試施加負性言語反饋,作為壓力變量的操作手段。所有被試均獨立完成了兩種條件下(基線條件和壓力條件)的獎勵任務和一系列問卷測量。
結果顯示,臨床患者和有較高抑郁癥狀的亞臨床個體存在追求獎勵最大化功能的損傷,表現出隨時間進程而逐漸下降的獎勵反應,而正常對照組沒有表現出這一損傷。抑郁癥患者表現出了壓力能夠降低獎勵反應損傷的傾向,而這一傾向在亞臨床抑郁個體和健康個體中并不明顯。同時,臨床患者和有較高抑郁癥狀亞臨床個體的獎勵反應與主觀報告的享樂能力損傷有關。這項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不僅存在著減少的體驗快樂的能力,同時也表現出維持獎勵功能,即尋求獎勵最大化的能力損傷。另外,陳楚僑課題組推測,臨床抑郁癥患者和亞臨床抑郁個體的享樂能力損傷類型可能不同。對于臨床患者,其損傷的獎勵反應與消費型快感缺失(體驗當前正在經歷的愉快感受的能力降低)相關,而亞臨床抑郁個體損傷的獎勵反應與期待型快感缺失(體驗預期的愉快感受的能力降低)相關。進一步研究需要采用更嚴格方法以及更大樣本來證實這些發現。
本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百人計劃(O7CX031003)、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KSCX2-YW-R-131),國家973基礎研究項目(2007CB512302/5)以及國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研究獎(81088001)的共同資助。
相關研究論文已被《神經精神藥理學和生物精神病學進展》(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接收。
上一篇: 新型通用癌生物標志物
下一篇: 腦內星形膠質細胞在實驗室培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