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錐蟲非編碼RNA研究獲進展
日期:2011-05-09 08:12:40
近期來自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倫照榮教授、屈良鵠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著名進化學者、前總統科學顧問、美國科學院院士F. Ayala教授展開合作,在非洲錐蟲非編碼RNA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11年4月29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網絡版上。
由非洲布氏錐蟲及其亞種感染引起的人畜錐蟲病(即人的“非洲睡眠病”和動物的“納加那病”),不但嚴重危害人的健康,而且在流行區對畜牧業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近年我國與非洲錐蟲流行國的人員交往及商品貿易日益增加,帶蟲感染的人或動物進入我國的可能性將不可避免。因此,深入研究非洲錐蟲的分化發育、致病機理及免疫逃逸等重大生物學問題對我國制定相關的防控措施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大規模的深度測序與生物信息學以及相關的基因功能分析技術,證實源于非洲的布氏錐蟲假基因產生的siRNA在錐蟲的發育分化調控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迄今為止,國際上首次用實驗方法證實非洲錐蟲這一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假基因來源的siRNA在非洲錐蟲生活史不同時期調控功能的發現,對深入研究假基因生物學功能及其起源進化提供了新的線索。
倫照榮教授和屈良鵠教授早在1989年已開展非洲錐蟲的合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國內外的著名刊物。2008年,倫照榮教授的研究團隊與F. Ayala教授和捷克科學院的J. Lukes教授合作,對布氏錐蟲、馬媾疫錐蟲和伊氏錐蟲間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觀點, 成果也發表在PNAS上。這一系列成果表明中山大學在人畜共患病原體的非編碼RNA調控功能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上一篇: 有些猴子生來就能有效抵御SIV
下一篇: 研究實現小動物分子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