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砒霜治療白血病機制
日期:2011-04-11 08:36:58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法國巴黎七大德尼·迪德羅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了題為“From an old remedy to a magic bullet: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rsenic in fighting leukemia”的研究論文,講述了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這個古老的藥方如何變成今天治療白血病的利器的故事。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血液》(Blood)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陳賽娟院士,其1989年獲得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學位,曾在國際上首先發現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變異型染色體易位t(11;17)并克隆了受累的PLZF基因,近年來又在APL等多種白血病基因產物靶向治療方面獲得新的突破,使APL有可能成為可治愈的白血病,為其他類型的白血病或腫瘤治療提供成功的典范。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造血系統惡性腫瘤。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體內生成癌細胞的干細胞通常處于潛伏期,幾乎不發生增殖,因此藥物很難對其奏效。
三氧化二砷是傳統中藥砒霜中的主要成分。上世紀70年代,哈醫大一院中醫科和血液科的醫生創造性地將三氧化二砷應用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型)的患者,之后又拓展到經維甲酸治療復發的M3型病例上,其完全緩解率突破90%以上。在此臨床報告的基礎上,上海陳竺、王振義等學者首次從分子生物學及基因水平揭示了三氧化二砷誘導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凋亡的機理。此后,全世界的學者開始將三氧化二砷引入肝癌、淋巴瘤等多種腫瘤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科學成果。
近年來,陳竺陳賽娟等人發現了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分子機制,揭示了癌蛋白PML-RAR 是砷劑治療APL的直接藥物靶點。
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直接與癌蛋白PML端的“鋅指”結構中的半胱氨酸結合,誘導蛋白質發生構象變化和多聚化,繼而發生SUMO化、泛素化修飾而被蛋白酶體降解。癌蛋白的降解最終導致白血病細胞走向分化和凋亡。使APL成為人類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療取得臨床治愈的成功范例。這一成果豐富了APL靶向治療的理論,對于推動其它類型白血病和實體瘤的分子靶向治療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上一篇: 智利科學家在南極發現大量“強悍”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