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先天性失明盲人能通過聲音感知空間
日期:2011-03-22 17:49:18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道,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科學家發現,大腦具有驚人的可塑性,正常情況下與眼睛相連的視覺信息處理與空間感知腦區,也能與聲音信息形成重新連接,因此一些先天性失明的盲人能通過聲音來感知空間,實現以耳代目。該研究發表在3月15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蒙特利爾大學圣-賈斯汀醫學研究中心奧利弗·柯利根和神經心理學與認知研究中心的弗朗哥·萊普合作,對11位先天失明者和11位正常人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人員在給他們聽不同聲音的同時,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他們的腦部活動。此前的一些研究也顯示,盲人在將聲音處理作為空間感知方面的能力比正常人要強。柯利根解釋說:“之前的研究表明,先天失明的人腦部枕區與非視覺信息處理過程有關。而我們最近的研究表明,盲人的腦部枕區在與聲音信息處理系統重新連接之后,其視覺皮層還保留著像正常人那樣的功能組織。視覺皮層中右背側枕流區的某些地方能將原有大腦神經網絡的功能重新組合,以處理空間信息。”視覺皮層位于大腦后部,左右半球各有一個,稱為枕葉,負責處理視覺畫面。
柯利根認為,這證明大腦具有驚人的可塑性,而可塑性是指大腦由于閱歷經驗變化而發生變化的能力。大腦中有專門的腦區用于空間處理,即使一個人剛出生就失明,他的大腦也非常靈活,可以讓神經元周圍的微環境發展變化,使神經元擁有并執行一些新功能。
對于先天失明嬰兒的大腦如何發育出這種重新連接,柯利根解釋說,在早期生命中,大腦在經驗感受的基礎上塑造著自身,某些突觸連接消失了,而另一些會得到加強,突觸連接使神經元得以互相交流。“在嬰兒8個月左右,大腦發育高峰結束,此后大約40%的視覺皮層突觸開始逐漸移除,到11歲左右突觸密度達到穩定。重新連接的發生,可能是作為不斷變化的神經連接維護機制的一部分,但這一理論還需要進一步檢驗。”
蒙特利爾大學圣-賈斯汀醫學研究中心奧利弗·柯利根和神經心理學與認知研究中心的弗朗哥·萊普合作,對11位先天失明者和11位正常人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人員在給他們聽不同聲音的同時,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他們的腦部活動。此前的一些研究也顯示,盲人在將聲音處理作為空間感知方面的能力比正常人要強。柯利根解釋說:“之前的研究表明,先天失明的人腦部枕區與非視覺信息處理過程有關。而我們最近的研究表明,盲人的腦部枕區在與聲音信息處理系統重新連接之后,其視覺皮層還保留著像正常人那樣的功能組織。視覺皮層中右背側枕流區的某些地方能將原有大腦神經網絡的功能重新組合,以處理空間信息。”視覺皮層位于大腦后部,左右半球各有一個,稱為枕葉,負責處理視覺畫面。
柯利根認為,這證明大腦具有驚人的可塑性,而可塑性是指大腦由于閱歷經驗變化而發生變化的能力。大腦中有專門的腦區用于空間處理,即使一個人剛出生就失明,他的大腦也非常靈活,可以讓神經元周圍的微環境發展變化,使神經元擁有并執行一些新功能。
對于先天失明嬰兒的大腦如何發育出這種重新連接,柯利根解釋說,在早期生命中,大腦在經驗感受的基礎上塑造著自身,某些突觸連接消失了,而另一些會得到加強,突觸連接使神經元得以互相交流。“在嬰兒8個月左右,大腦發育高峰結束,此后大約40%的視覺皮層突觸開始逐漸移除,到11歲左右突觸密度達到穩定。重新連接的發生,可能是作為不斷變化的神經連接維護機制的一部分,但這一理論還需要進一步檢驗。”
上一篇: 孟加拉國確認一女童感染禽流感
下一篇: 歐盟反對干細胞研究申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