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軍醫大學最新文章獲肺癌研究進展
日期:2011-03-16 13:55:14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大坪醫院胸外科譚群友教授,其早年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曾師從香港中文大學Yim教授和美國洛杉磯醫學中心Mckenna教授,擅長胸部疾病微創診治,在國內最早開展全腔鏡下肺葉切除等胸部微創手術。其他研究人員包括鄧波博士、王如文教授等。
早確診是治療肺癌的關鍵。常見的孤立性肺部小病灶的良惡定性一直是臨床難題,由于體積小,病人沒有明顯癥狀,通常不會主動就醫,從而延誤治療時機。孤立性肺部小病灶主要包括孤立性肺結節和毛玻璃樣影兩種,直徑小于1厘米的孤立性肺部小病灶超過60%為惡性,直徑越大惡性可能性越大。由于派特等影像學檢查惡性孤立性肺部小病灶檢出率低,急需找到一種敏感性較高的代表性指標。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血清腫瘤特異生長因子(TSGF)可輔助判定SPN的良惡性。其敏感度可達90%, 特異性可達69.2%,陽性預測率:74.5%, 陰性預測率:87.4%,診斷準確率: 79.5%。有趣的是,惡性SPN患者接受手術后血清TSGF可逐步降低。因此,抽血篩查血清腫瘤特異生長因子(TSGF)有助于惡性SPN的早期診斷,且較PET等其他檢查價格更加低廉。
研究小組在尋找肺部小病灶定性指標的過程中,逐漸把視線轉移到血清腫瘤特異生長因子上。血清腫瘤特異生長因子是由腫瘤細胞血管內皮分泌的一種特異蛋白質因子,幾年前由我國科學家首先發現。研究小組在前期對隨機抽取的數十名肺部小病灶患者的診斷中,先對每名患者血清腫瘤特異生長因子相對含量進行測定,然后作胸腔鏡下病灶局部切除,術中做冰凍病理檢查。通過量化對比,研究小組發現,患者血清樣本中血清腫瘤特異生長因子含量越高,病灶呈惡性的幾率越大,而惡性孤立性肺部小病灶患者術后的血清腫瘤特異生長因子含量可逐步降低。
進一步研究發現,相對良性腫瘤細胞,惡性腫瘤細胞分泌的血清腫瘤特異生長因子數量更多,通過血清樣本中血清腫瘤特異生長因子相對含量的測定,可有效輔助肺部小病灶的定性診斷,其敏感度達90.0%、特異性為69.2%、陽性預測率為74.5%、陰性預測率為87.4%、診斷準確率可達79.5%。
上一篇: 哈醫大專家發現多發性硬化致病新機制
下一篇: 韓家淮發現細胞的“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