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發表艾滋病研究新成果
日期:2011-03-02 13:51:08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昆明動物研究所鄭永唐研究員,鄭永唐研究員現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分子免疫藥理學實驗室主任,1996 年首批入選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人才。 1997 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 “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學科帶頭人”稱號。 2004 年獲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其他作者包括博士生劉豐亮和香港中文大學鄧亮生教授。
在生物的整個進化過程中,生物體進化出了各種“武器”來對抗各種病毒的入侵。為了對付HIV-1的感染,靈長類針對HIV-1在細胞內的復制過程產生了各種抑制HIV-1病毒復制的限制因子,如三模體蛋白5α(TRIM5α)、載脂蛋白B mRNA編輯酶3G(APOBEC3G)、束縛蛋白(tetherin) 和鋅指結構抗病毒蛋白(ZAP)等。限制因子的基因多態性往往與個體對病毒易感性和感染后病程進展的差異密切相關。人TRIM5α的基因多態性與HIV-1易感性及病程進展相關性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并不一致,而且缺乏中國規模人群TRIM5α多態性的研究。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對云南省的1294名漢族或傣族靜脈吸毒者的TRIM5α的基因多態性與HIV-1易感性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研究共發現14個基因變異,除之前已有報道的-2G/C、H43Y、V112F、R136Q等幾個重要的SNP位點之外,還新發現了I2V、R97C、G110R等罕見的突變位點。對4個基因頻率較高的SNP(即常見SNP)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2G/C、V112F和R136Q這3個SNP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以及4個常見SNP的單倍體在HIV-1陽性群體和陰性群體中的分布沒有統計學差異,而H43Y的純合突變基因型(TT)在靜脈吸毒HIV-1感染者中頻率顯著低于靜脈吸毒HIV-1未感染者,并且這種統計學差異在對數據進行民族方面的分層分析后仍然存在,這就提示H43Y在中國靜脈吸毒者中極有可能起保護作用。
該研究得到了973項目、NSFC-云南聯合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等項目資助和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協助。
上一篇: 中國農大院士研究組等:成功將人乳基因轉移在克隆牛內
下一篇: 定量篩選差異甲基化區域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