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木槿病毒基因機關 科研人員研究抗癌新療法
日期:2011-02-14 13:08:58
新加坡科研人員發現一種植物病毒,預計可研究如何抽出里面的病毒基因,注入抗癌藥物,然后植入病人的癌癥腫瘤內來抗癌。
效果會更佳 副作用更小
這項科研主導人之一的王錫民教授說,現在醫生大多直接把藥物注射進癌癥病人的血液里,因此病人全身都會受藥物影響;如果是含核放射的抗癌藥物,往往會出現病人掉頭發、惡心等副作用。
“如果把藥物裝進類似‘膠囊’的容器里,再放進癌癥病發區——也就是腫瘤內,讓膠囊漸漸釋放藥物,相信效果會更佳,副作用更小。”
王錫民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科學部副院長。他與國大生物系副教授斯瓦米納坦(Kunchithapadam Swaminathan)等人發現這一病毒的結構。
這種專門侵害木槿(Hibiscus)的病毒是新加坡特有的,名為“木槿潛伏新加坡病毒”(Hibiscus latent Singapore virus, 簡稱HLSV),屬于煙草花葉病毒(Tobamovirus)組中的一種。
世界上共有15種煙草花葉病毒,出于對本地特有的HLSV的好奇,王錫民及斯瓦米納坦等人在兩年前開始對它的結構進行解碼。
他們發現,與其他煙草花葉病毒不同,長300納米、寬18納米的HLSV病毒殼內有連接病毒基因的關鍵機關。
斯瓦米納坦說,有了這個機關,科研人員就能設法把病毒的圓柱形外殼與里面的基因分開,也就是解除病毒的毒性,并設法把抗癌藥物或其他物體裝進殼里。
此外,HLSV病毒的部分基因與曾一度在本區域肆虐的基孔貢雅病毒相似。王錫民說,若截斷這段名為poly(A)tract的基因,HLSV病毒對植物就無害了。因此他認為,科研人員可通過這段基因為基孔貢雅病毒“解毒”。
科研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分子生物學雜志》(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馬哈迪曾鼓勵種植大紅花 促使王錫民研究木槿病毒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醫生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提出用大紅花(木槿的一種)的籽生產糖漿,馬國當時因此曾一度種植大量的大紅花。
王錫民也因此以木槿病毒為研究課題,認為隨著本區域的大紅花數量增長,必定會有抵抗病毒方面的需求。雖然馬來西亞的計劃無疾而終,但王錫民卻與木槿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錫民的研究團隊從木槿葉子中提取各種病毒,除了對木槿最具殺傷的木槿褪綠環斑病毒(Hibiscus Chlorotic ringspot virus)外,也發現了以新加坡命名的“木槿潛伏新加坡病毒”(簡稱HLSV)。
上一篇: 吻合肽新技術或可引發癌癥藥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