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fā)現頭部遭連續(xù)輕度撞擊也會損害大腦健康
日期:2011-01-28 10:10:31
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科學家便發(fā)現頭部重復遭到擊打可達到拳擊手大腦退化,這種疾病被稱之為“拳擊手癡呆癥”。美國西北大學神經外科醫(yī)生、國家橄欖球聯盟頭部、頸部與脊骨委員會副主席亨特·巴特杰爾表示:“橄欖球比賽成為一個典型,重復遭到輕度撞擊對選手大腦健康構成威脅。”最近進行的研究發(fā)現,一次又一次的輕度撞擊最終也能產生巨大影響,橄欖球、冰球選手和士兵都是危險人群。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橄欖球選手每季比賽中頭部遭到撞擊的次數平均為950次。在這所大學,神經學家凱文·古斯基維茲和同事用6年時間分析來自視頻記錄和安裝在頭盔上的加速計的撞擊數據。他和巴特杰爾指出,他們計劃于2011年在美國橄欖球聯盟各個球隊身上測試類似技術。古斯基維茲說:“5次高位撞擊和5次低位撞擊對大腦產生的影響究竟哪一個更大?我們并不知道。我們正試圖發(fā)現撞擊導致的腦震蕩將對選手造成何種影響。”
古斯基維茲認為現場監(jiān)視和教育指導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對橄欖球比賽所致腦損傷的關注促使橄欖球聯盟制定相關新規(guī)定,州政府出臺新法律,國會也舉行了聽證會,所有這些舉措都旨在保護年輕的運動員。巴特杰爾指出,負責為士兵研制頭盔的軍方專家正與橄欖球聯盟展開合作。新的頭盔制造材料以及用于場上場下檢測的技術成為最近在紐約舉行的橄欖球聯盟會議上的焦點。
借助于更為先進的大腦成像技術、血液和脊髓液檢測手段以及基因標記,醫(yī)生能夠在早期診斷慢性創(chuàng)傷腦部病變。這種疾病與拳擊手癡呆癥一樣,但患者并不僅限于拳擊手。目前,這種疾病的決定性癥狀——大腦內出現異常微管相關蛋白塊——只能在進行大腦切片、染色并借助顯微鏡情況下才能觀察到。波士頓大學外傷性腦病研究中心副主管安·麥克基表示,慢性創(chuàng)傷腦部病變通常在遭受腦外傷后多年才會出現,“我們決不希望在患者死后才得到確診”。
古斯基維茲計劃創(chuàng)建數據庫,跟蹤調查所有在運動生涯中遭受腦外傷的運動員,以幫助解釋他們在后半生出現的神經系統變化。他說:“到時候分析這些數據的人可能是我的孫子,而不是我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