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長臂猿研究新成果
日期:2011-01-17 15:17:08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博士,其研究方向為哺乳動物生態與進化,主要包括靈長類動物的行為生態、小型哺乳動物分類、系統演化與生物地理、獸類資源與保護。他帶領的課題組以東喜馬拉雅-橫斷山地區特有靈長類動物及小型哺乳動物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黑長臂猿的行為生態及其適應性及橫斷山區哺乳動物多樣性形成的基礎,同時致力于該地區哺乳動物資源利用與保護。
鳴叫是長臂猿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所有的成年長臂猿都能發出響亮的鳴叫。這種鳴叫具有種間的特異性,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能傳播很遠的距離,因此常常被形容為“歌唱”。除了克氏長臂猿(Hylobates klossii)和銀灰長臂猿(H.moloch)之外的所有長臂猿都會由雌雄默契配合進行“二重唱”。二重唱結構復雜,功能多樣,是長臂猿研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個方面。配對的西黑冠長臂猿(Nomascus concolor)的二重唱結構穩定,由雄性主導,而且有著極高的雌雄特異性--兩性的鳴叫不論在音調還是音節上都沒有任何重疊。盡管長臂猿的鳴叫是由基因決定的,每種長臂猿都有其固定的鳴叫模式,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其鳴叫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可塑性,這就會體現在其個體的差異上。
獸類生態與進化研究組的孫國政博士在導師蔣學龍研究員的指導下,對哀牢山平河以及無量山大寨子這兩個研究地點的八個黑長臂猿群體中的成年雄性鳴叫特征進行了研究對比,結果發現:同一地點的群體鳴叫特異性很高,可以很容易地與相鄰群體區別開來。并且同一地點雄性長臂猿的鳴叫個體特異性高于兩個研究地點之間的不同群體間的特異性。這就說明,為了與相鄰群體區別開來,雄性黑長臂猿會積極地進行聲音調節,來提高其在當地的聲音特異性。
這是首個在黑長臂猿群體中進行的聲音特異性研究,填補了以往黑長臂猿聲音研究的空白。
上一篇: 利用干細胞打開血管疾患細胞治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