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肝癌早診和術后評估的新方法
日期:2010-12-17 16:53:42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通過研究證實:高爾基體跨膜糖蛋白 73(GP73)是肝癌早期診斷和術后復發病情評估的理想血清標記物。其敏感性、特異性遠高于1970年以后作為原發性肝癌的標志應用于臨床的甲胎蛋白(AFP),二者聯合檢測將大幅提升肝癌的診治水平。這項成果基于北京協和醫院在國際上率先完成的超過4000例的大樣本、多中心、多種族GP73系列相關研究。該院肝外科教授毛一雷等人的這一成果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GUT(《消化道》,2010年第12期)上。
WHO發布的“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報告顯示,肝癌是中國癌癥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在各種疾病中,肝癌給中國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負擔排名第一。在中國,肝炎病毒攜帶者有9300萬人,占總人口的7.18%,由乙肝經過肝硬化最終發展為肝癌是中國肝癌患者的經典路徑,全球每新增2例肝癌就有 1例發生在中國。而早期診斷和治療肝癌、防治乙肝后肝硬化是我國醫學界面臨的重要任務。
研究組通過測定肝癌高危人群GP73和AFP的敏感度和特異度,發現GP73對肝癌的敏感度為74.6%、特異度為97.4%;而同一組患者,AFP對肝癌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58.2%和85.3%,這提示GP73在肝癌檢測的敏感度和特異度上均遠高于AFP。
通過肝癌組與健康組的對照,研究組還在國際上首先確立了GP73的正常值為1.2(0.9~1.7)相對單位,肝癌組血清GP73平均值為 14.7(8.9~29.4)相對單位,遠高于健康對照組,且與腫瘤個體的大小無關。研究組在對肝癌患者術前、術后及隨訪等的連續觀察表明,患者GP73 水平隨著腫瘤切除而下降,術后14天,該指標跌到谷底。但當腫瘤復發后,GP73也開始反彈。
研究組專家表示,這項研究支持了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大樣本數據顯示:乙肝病毒攜帶者和肝硬化患者的GP73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一般均小于5相對單位,明顯低于肝癌患者。這暗示了GP73在監測患者從攜帶乙肝病毒發展到肝硬化,最終發展為肝癌的整個疾病進程中的重要意義。
研究組還首次檢測了與肝硬化、肝癌無關的胃癌、食道癌、結直腸癌、胰腺癌等14種臨床常見癌癥的GP73值。結果證實,GP73在其他良性、惡性腫瘤中盡管有輕度升高,但增高值遠遠低于原發性肝細胞肝癌患者,證實GP73為肝癌的單一腫瘤標記物。
這項研究是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聯合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江蘇啟東肝癌研究所和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等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組收集的4217 例血清樣本涵蓋了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等3個種族的各類肝病患者,獲得了迄今國際上關于GP73研究的樣本量最大、檢測項目最全面和最有說服力的數據。此外,協和肝外科還聯合中國醫科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成功合成了GP73單克隆抗體,為今后臨床推廣打下了良好基礎。
毛一雷指出,GP73的出現要歸因于近年來蛋白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步,而GP73和AFP聯合檢測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水平。
上一篇: 美發現可在有氧條件下生產氫氣的細菌
下一篇: 酵母細胞“生物電路”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