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最新熒光探針技術登著名期刊
日期:2010-12-08 16:19:53
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巧妙地構建了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熒光探針,可以用于活細胞熒光觀察,解決了這一領域中一個備受關注的難題。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陳鵬博士,陳鵬博士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化學與生物學的前沿交叉領域,包括臨床感染性病菌與人體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基于蛋白質的金屬離子及有機小分子生物傳感器的開發與應用等。他希望通過化學家的知識與手段,為生命科學的探索提供一系列嶄新的工具和研究方式。
活性氧化合物(ROS)是一系列化學性質高度活潑的含氧原子化合物和自由基的總稱,這些化合物與癌癥、衰老性疾病、機體炎癥、DNA損傷和細胞信號傳導都有直接的關系, 是近年來在基礎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內的研究熱點。由于生物體內活性氧的壽命非常短暫,且各類活性氧的性質極其相似,如何實時地、高特異性地識別一類特定的活性氧,以便進行活細胞體內成像,是該領域備受關注的難題和研究前沿之一。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巧妙地將一種特異的有機過氧化物識別蛋白(OhrR)與環化的黃色熒光蛋白(cpVenus) 相對接,構建了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熒光探針,能夠有效地對有機過氧化自由基產生熒光響應,但不與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單線態氧、羥自由基等物質發生反應。
利用這一技術,他們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高選擇性地對活細胞體內的有機過氧化自由基進行實時、動態熒光觀察。通常情況下,有機過氧化自由基被認為對人體細胞的損害性遠遠大于過氧化氫,但由于缺乏特異識別的探針,這種自由基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行為和作用機制還尚不清楚。這一新發展的熒光探針,將會對在活細胞體內研究有機過氧化自由基的致病機制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上一篇: 中科院最新PNAS論文引nature關注
下一篇: 高通量深度測序法探測RNA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