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報道兩項中國科學家新成果
日期:2010-12-03 13:38:50
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分析了6個有反常性痤瘡特征的漢人家庭成員的基因組序列,從而發現了與阿茲海默癥,以及這種皮膚病有關的突變。
反常性痤瘡是一種特殊的皮膚化膿性炎癥,好發于頂漿分泌腺聚集分布處,是由于毛囊上皮細胞存在某種缺陷而引起毛囊口阻塞,繼發腺體炎癥和細菌感染。這一疾病病因仍不明,發病有家族聚集性,遺傳方式符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此外,雄激素過多、吸煙、細菌感染等也可能參與發病,并發癥有皮膚瘢痕攣縮、各種竇道和瘺管形成,以及繼發皮膚鱗狀細胞癌等。
這種疾病比較罕見,其關鍵性的特征包括引流竇道、痛性皮膚膿腫及破相疤痕。在同期的Science雜志的Brevium中提到,德國哲學家Karl Marx被認為就患有這種皮膚病。
在最新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這種疾病的基因突變,從而幫助我們更加了解了一種信號轉導通路,而這種通路是阿茲海默病的一個藥物標靶。因此這一發現對于研究阿茲海默癥也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為了研究反常性痤瘡的基礎遺傳機制,分析了6個有反常性痤瘡特征的漢人家庭成員的基因組序列。結果發現了看來會通過令一種叫做伽馬-分泌酶減活而引起該疾病的數個突變基因。 人們已知這些伽馬-分泌酶基因中的2個基因的突變會引起一種早發型的阿茲海默病及非阿茲海默型癡呆癥。
令人感興趣的是,對罹患反常性痤瘡患者的初步分析沒有發現阿茲海默病的跡象。如果進一步的研究證明了這些突變是通過不同的機制引起這兩種疾病,這將對伽馬分泌酶在阿茲海默病AD中的作用機制及阿茲海默病的治療藥物應該如何以這種酶為標靶具有重要的意義。
另外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全球主要大洋底棲有孔蟲B/Ca和δ13C組成的系統研究及與陸地記錄的對比,定量化了末次冰期以來海洋、陸地和大氣碳庫之間相互交換作用的變化及其交換通量。
在全球變暖日益關注的當下,碳收支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議題,也是一個存在最多爭議和不確定性的科學問題。在冰期,陸地生物圈的碳被轉移到深海中,已被廣泛認識。然而,人們對在冰消期,由海洋釋放的CO2通量,及其如何導致各大圈層系統碳庫的重新組織和配分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通過對全球主要大洋底棲有孔蟲B/Ca和δ13C組成的系統研究及與陸地記錄的對比,定量化了末次冰期以來海洋、陸地和大氣碳庫之間相互交換作用的變化及其交換通量。結果表明,由深海釋放的CO2在冰消期早期(17.5–14.5 kyr)主要存儲于大氣中,而在冰消期晚期(14–10 kyr)很大部分被陸地生物圈生長的植被所吸收利用。這對于認識冰期-間冰期尺度下大氣CO2變化的原因以及過去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并將為全球變暖情形下全球碳收支提供最直接的類比情景。評審人對該項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是“一個重大的進展”。
除此之外,對于近期頗受關注的馬家山采礦場的考古發掘問題,Science援引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家江大勇和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古生物學家Ryosuke Motani的話指出,目前馬家山的地質因采礦遭到破壞,并且存在當地礦工私自挖掘并出售化石的現象,給考古工作帶來困難。
下一篇: 施一公研究組最新Nature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