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海洋巨型病毒擁有73萬個堿基對
日期:2010-11-01 15:14:29
這種病毒的基因組比一些細胞生物的基因組還大,它的遺傳復雜性使科學家感到疑惑,不知道該把它歸為“無生命”生物,還是“有生命”生物行列。海洋微生物學和環境病毒學專家、這項研究的第一論文作者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柯蒂斯·蘇特勒說:“我們一般認為病毒都很小,是簡單生物體,只有少量基因。然而我們在這種病毒里發現的大量遺傳機制,只能在有生命的細胞生物體里找到,它們需要很多基因才能產生DNA、RNA、蛋白質和糖。”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一般情況下,病毒在活宿主細胞外無法自我復制,它們需要利用宿主提供的蛋白質進行復制,自我復制形式是區分“無生命”和“有生命”生物的分界線。然而最新發現的這種巨型病毒卻對上述歸類標準發起了挑戰,它們雖然仍需要一個細胞進行復制,但它們是在自己的基因組里進行編碼的。
20世紀90年代初,有人在德克薩斯州沿海水域發現這種巨型海洋病毒。蘇特勒和他的科研組確定該病毒的基因組含有大約73萬個堿基對。這使Cafeteria roenbergensis病毒成為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大海洋病毒和第二大病毒,排名僅次于淡水病毒——多噬棘阿米巴模仿病毒,后者擁有120萬個堿基對。Cafeteria roenbergensis病毒還感染在海洋食物鏈中處于重要地位的浮游動物。
蘇特勒說:“盡管這些海洋浮游生物的掠食行為在海洋和淡水系統的碳轉移及營養循環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們對該病毒在這個系統里所扮演的角色幾乎一無所知。毫無疑問,這種病毒可能還是一大組未知但是具有生態重要性的海洋巨型病毒的代表。”
上一篇: 第一型糖尿病的早期血清生物指標
下一篇: 美科學家稱記錄夢境有望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