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醫學: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坎坷路
日期:2010-10-08 16:05:57
2010年10月4日,英國科學家愛德華茲(Robert G. Edwards,1925-),因創立體外受精治療不育癥的療法(俗稱試管嬰兒技術),而獲得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據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教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評委說:全世界大約有10%的夫婦遭受不育癥的折磨,而單純藥物治療對眾多不育癥的療效非常有限。隨著體外受精技術的產生,這一切可以得到解決。體外受精技術業已被證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大約20%到30%的體外受精卵最終可以發育為胎兒。有關跟蹤研究表明,通過體外受精技術出生的孩子在健康方面和自然受孕的孩子沒有任何區別。
愛德華茲1925年生于英國曼徹斯特。二戰后,他先后在威爾士大學和愛丁堡大學學習生物學,于1955年獲得博士學位。那時,他就萌發了研究體外受精(IVF)的想法。1958年,他開始在英國國家醫學研究中心工作,并開始了他對人體受孕過程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愛德華茲與帕特里克•斯特普托(Patrick Steptoe)共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體外受精研究中心。
大膽的研究:高度的倫理敏感
人類體外受精有別于“自然”的受精過程。人類體外受精是一項開創性研究,不僅會冒著巨大的失敗風險,而且還會冒著極大的道德倫理風險。當外界得知愛德華茲和斯特普托進行體外受精研究之后,他們受到了宗教界及科學家的強烈抨擊。英國一些議員對他們的科研展開了調查,并收回了對他們的科研經費。
在沒有科研經費的嚴峻困境中,斯特普托大量承接人工流產的業務,依靠做人工流產得來的收入,維持體外受精科研。另一方面,由于經常受到抨擊和打擾,他們只好以秘密的方式進行研究,這反而使得外界的猜測和抨擊更加激烈了。比如有人認為,體外受精會導致畸形怪胎。 從道德、倫理和風險上對“大膽的研究”進行批判性反思,制約和“阻礙”“大膽的研究”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也是必要的,這有利于科研走向“謹慎的研究”,也有利于將來的“謹慎的應用”。
愛德華茲及其同事經過長期的基礎研究,終于獲得了可喜的進展。1965年他們在《柳葉刀》上發表了論文,隨后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后續研究成果。
謹慎的應用:從試驗到臨床應用路漫漫
體外受精治療不育,從基礎研究、試驗研究到臨床醫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1978年一對長年不孕的夫婦愿意吃螃蟹,做體外受精。愛德華茲及其同事成功地實施了試管嬰兒治療,1978年7月世界上首例試管嬰兒健康地誕生了。
試管嬰兒的誕生,引起了媒體的大量報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愛德華茲和斯特普托不接受媒體的采訪,一些媒體甚至出重金,他們都婉言謝絕了。
小插曲:沒有發表論文取消資助
愛德華茲和斯特普托也不愿意就試管嬰兒療法急匆匆撰寫論文,在學術雜志上發表。然而,在一個以論文論英雄的時代,他們為這種甘于寂寞的做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就在他們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試管嬰兒之后,當年10月,一家基金會決定給予他們經費資助,但旋即它又做出了取消資助的承諾。基金會為它出爾反爾給出的理由是:尚未見到愛德華茲和斯特普托發表試管嬰兒的論文!斯特普托非常氣憤,說:“這是我在科學界遇到的最下作的事情!”
他們堅持認為,必須等到獲得充分的實驗數據之后,再等上數月,才能發表論文。直到1979年1月,愛德華茲和斯特普托才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完整地發表了他們關于第一例試管嬰兒的研究成果。
雪中送炭
照理說,第一個試管嬰兒降生之后,愛德華茲和斯特普托關于試管嬰兒的研究應該可以獲得大量的經費資助,然而,事實正好相反。由于受到宗教倫理等方面的巨大壓力,英國政府中止了對他們的資助,有關科研被迫中斷了2年半。
后來他們設法獲得了風險投資,科研才得以繼續下去。
全球推廣 造福人類
在他們的努力下,試管嬰兒技術得到不斷的改進,越來越多的不育夫婦開始接受試管嬰兒療法。試管嬰兒治療技術,給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不育夫婦帶來了希望,幫助他們圓了孩子夢。
至1986年,試管嬰兒的數量達到了1000個。
1988年,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婦產科張麗珠教授成功地實施了試管嬰兒治療,我國第一個試管嬰兒在北京誕生了。
目前,世界上約有400萬試管嬰兒,很多人都已成年,其中許多人已有了自己的孩子。
試管嬰兒醫療術,是人類生育史和醫學史上治療不育癥的一個“范式轉變”(paradigm shift),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個遺憾
這次愛德華茲獲得價值近150萬美元的諾貝爾獎金,當之無愧!遺憾的是,他的合作者斯特普托1988年不幸去世,沒有活到分享諾貝爾獎的這一天。
上一篇: “試管嬰兒之父”愛德華茲科學成果解讀
下一篇: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