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魚具有外源性凋亡信號通路
日期:2010-09-30 13:36:28
細胞凋亡是一非常重要的生命過程,對胚胎發育及形態發生、組織內正常細胞群的穩定、機體的防御和免疫反應、疾病或中毒時引起的細胞損傷、老化、腫瘤的發生進展均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對其研究是生物醫學研究的熱點。細胞凋亡的執行可以通過內源性和外源性兩條途徑執行,內源性途徑被認為保守存在于所有多細胞動物中,而外源性的途徑則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所特有,是隨著適應性免疫系統的出現而協同出現的。中山大學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安龍教授課題組,通過長期對文昌魚免疫系統的研究,最近發現:外源性凋亡信號通路(亦稱死亡受體誘導凋亡通路)在無脊椎動物文昌魚中已經形成,甚至比脊椎動物擁有更精細的調控機制。該研究成果刷新了前人關于該信號通路是在脊椎動物出現的觀點,將外源性細胞凋亡信號通路的形成至少往前推進了一億年。這項以元少春博士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雜志《科學》的子刊《科學—信號傳導》(Science Signaling)上,作為信號傳導進化專題報道的推薦文章。《科學—信號傳導》是專門報道細胞信號傳導方面最新研究進展的學刊。
文昌魚(amphioxus,亦稱lancelet)為五億年前出現的最原始的脊索動物,由于它的基因組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椎動物的特征,并且和脊椎動物具有相似的發育模式,因此被認為是研究脊椎動物起源和演化的最關鍵的節點之一。徐安龍教授正是憑著對文昌魚獨特之處的認識,長期致力于文昌魚免疫系統的研究,這次發表在《科學—信號傳導》的成果,是對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外源性凋亡信號通路的起源和演化,提出了嶄新的理論和證據,為未來免疫信號傳導研究翻開了新的一頁。
上一篇: 科學家利用智齒培育多能干細胞
下一篇: 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