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飲食結構易導致腸道疾病
日期:2010-09-26 15:17:06
所有那些在發達國家被人們狼吞虎咽的熱狗和巨無霸,或許能夠解釋為什么與生活在農業社會的人相比,西方人更容易患上過敏癥、自體免疫疾病以及腸道傳染病。新的研究表明,與生活在西方社會的人相比,非洲農村的居民其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菌落更健康,這將幫助他們遠離在現代發達國家中很常見腸道疾病。
人類的腸道中寄居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我們的微生物群能夠幫助人體消化食物并產生代謝變化,保護人體抵御疾病,同時訓練人體免疫系統識別并排斥病原體。由于人類祖先的飲食結構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他們腸道中的“居民”也隨之發生著變化——從很容易分解早期飲食中的大量纖維性食物的微生物,到農業和畜牧業在1萬年前興盛以來,適合動物蛋白、糖以及淀粉的細菌。
現代衛生措施及醫藥發展更進一步改變了人類遭遇的細菌類型。科學家曾推測,這些飲食及衛生水平的變化使得生活在發達國家的居民更容易患上胃腸疾病和肥胖,但迄今為止,他們一直沒有搞清其中的原因。
由意大利佛羅倫薩市Meyer兒童醫院的小兒科胃腸學家Paolo Lionetti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決定將來自西非布基納法索的一個農村中的健康兒童的排泄物微生物,與意大利健康兒童的排泄物微生物進行比較。非洲兒童吃的是一種高纖維、低脂肪、以蔬菜為主的食物,這反映了一種農業社會早期的飲食結構;反觀意大利兒童則以典型的西方飲食結構為主,低纖維的同時高動物蛋白、糖、淀粉和脂肪。
研究人員發現,與意大利兒童相比,布基納法索兒童具有更多的擬桿菌屬細菌以及更少的厚壁菌屬細菌。之前的研究表明,具有較多擬桿菌屬細菌以及較少厚壁菌屬細菌的人通常會更瘦,反之則更可能發胖。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Prevotella、Xylanibacter和Treponema菌株僅僅存在于布基納法索兒童體內。這些細菌非常有利于分解纖維性食物,并產生短鏈脂肪酸以提供額外的能量。研究同時表明,類似的脂肪酸還有助于保護腸道遠離炎癥,Lionetti認為,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么在這些以高纖維飲食為主的非洲村落中幾乎沒有人患上腸道傳染病。
Lionetti表示,消化道中增加的微生物差異性使得人體免疫系統在對無害分子作出響應的同時對腸道病原體具有更強的抗性,從而避免更多的過敏反應。研究小組在8月2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Lionetti表示:“腸道內部是免疫系統與微生物群交鋒的地方,我們已經證明,飲食對于一個多種多樣的健康消化道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他強調,通過改變飲食結構,西方社會的居民將從中受益匪淺。他說:“如果我們改變自己的飲食,那么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群也就隨之改變。之后我們便能夠改善身體的健康水平。”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的免疫學家Justin Sonnenburg認為,這些科學家完成了一項出色的研究,其結果令人著迷。Sonnenburg說:“如果我們進行一項交叉研究,即來自不同社會的人群交換飲食結構,從而看看基于遺傳的變化有多大,那將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這篇論文為今后更棒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一篇: 科學家研制納米車直接將藥物投向癌細胞
下一篇: 一日三餐比少吃多餐更有助于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