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兩個食管癌易感基因
日期:2010-09-19 14:50:54
食管癌是發生在食管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六大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區,全世界每年新診斷的食管癌患者約40萬人,一半以上發生在我國。我國食管癌死亡率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區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區。此外,廣東潮汕和四川鹽亭等地區也是食管癌發病較高的地區。少數民族中,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和蒙古族食管癌發病率最高。目前,食管癌仍是這些地區腫瘤相關死亡主要原因。
食管癌惡性程度高、病程進展迅速、易復發和轉移、預后極差,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僅10%左右。盡管早期食管癌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但由于早期食管癌患者無明顯特異臨床癥狀,缺乏高危人群(無癥狀)預警和早期發現的特異指標和有效手段。臨床上首次被確診的食管癌患者中,95%以上均為中晚期。因此,闡明食管癌癌變的分子機制,建立適用于大規模高危人群預警和早期診斷的簡便、經濟和特異的分子指標和手段,對于降低食管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已成為食管癌研究領域的重大課題。
王立東領銜的食管癌團隊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這一國際公認的復雜疾病易感基因搜尋的最新技術,通過對2.5萬余例中國漢族、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等不同民族和地區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對比分析,發現這些不同民族和地區的食管癌患者均與基因PLCE1和C20orf54密切相關。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有助于科學家深入解析食管癌的發病機制,而且為食管癌高危人群預警、早期診斷、個體化預防和治療以及新型高效藥物的篩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分子靶標,為今后食管癌的防治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該項研究的創新點有兩點:1.病例組食管癌患者不僅有漢族人,也添加了蒙古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食管癌病例,使研究對象更加廣泛,研究結果更具普遍性意義。2.把初篩結果直接應用到賁門癌中進行驗證,從而引申出賁門癌研究的結果和意義。
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從上世紀50年代起,經過在河南食管癌高發區的長期研究已證實,核黃素缺乏是食管癌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但是,膳食補充核黃素引起的干預效果存在明顯個體差異。
該研究團隊發現的核黃素轉運基因C20orf54變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這種個體差異的分子基礎。因此,這一重大研究發現進一步揭示了環境和遺傳因素交互作用對食管癌發生的影響。
在中國,發生于食管和胃交界部的賁門癌與食管癌有相同的流行地域特征,即食管癌發病率高的地區賁門癌發病率也很高,提示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發病危險因素。本研究在發現食管癌易感基因的同時,還證實了這些易感基因與賁門癌也密切相關,從分子水平揭示了食管癌和賁門癌可能具有相似的發病機制。
此項研究是在新鄉醫學院與安徽醫科大學合作研究協議的基礎上,由王立東領銜的食管癌科研攻關團隊與安徽醫科大學教授張學軍領銜的復雜疾病研究團隊密切合作,利用安徽醫科大學建立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平臺和中國漢族人正常對照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數據庫,聯合國內17個省(市)的50家腫瘤科研院所和科研機構268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共同完成。
為支持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新鄉醫學院特別設立了科研專項資金,并先后有20多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以及500余名醫學本科生直接參與這一課題的樣品收集及各項研究工作。
上一篇: 研究揭示端粒維持機制
下一篇: 日本發現一種免疫細胞可從癌細胞內將其殺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