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生物視覺的凝視紅外成像全向感知技術
日期:2010-09-03 15:58:20
同樣在白天,近水面魚類卻能凝視水面之上半球空域(即視場角可達180°),“全向感知”一定距離內的場景信息。由于眼球不必轉動,更無須擺頭或轉體,這使之贏得了時間,可有效應對來自水面之上任意方向的威脅。如何把水下魚類的上述視覺功能用工程方法仿造,并且晝夜都能實現這種全向實時的態勢感知和目標信息提取?這就是“紅外魚眼光學”的研究內容。
近20年來,作為仿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紅外魚眼光學”研究在國際上悄然興起,其關鍵技術有哪些?國際先進水平如何?有什么實用意義?國內情況怎樣?軍械工程學院王永仲教授應邀撰寫的《模仿生物視覺的凝視紅外成像全向感知技術》一文可供您參考。該文發表于《科學通報》2010年第19期。
論文闡述了上述研究的應用背景,指出現行紅外設備的某些技術缺陷,以及由此產生的應用局限。研究表明,模仿生物視覺的紅外成像設備可以突破現行技術的上述局限,實現嚴格意義上的“全向”“實時感知”,從而建立光電裝備的一種新體制,探索光電偵測的新途徑。
作者綜述了美國的紅外魚眼光學研究概況:1997年由著名學者R.E.Fischer主持,啟動此研究;2001年制成具有初步視覺功能的“微小型紅外成像應用開發系統”樣機(MIRIADS);從2002年起,由空軍主持開展地—空測試和摸底試驗;2005年美國和歐洲公布L.G.Cook的相應發明專利;同年,此技術首先應用于民航機載,防止在客機起飛和降落時遭遇地—空導彈攻擊;2006年起,海軍在SBIR計劃中支持該技術的艦載應用。
作者的同類工作從1988年起步,1995年公開發表自行設計的實用型中波紅外魚眼,比L.G.Cook的上述發明早十年。所研制的“仿生微小型紅外成像探測系統BMIRIDS”從1998年走向試用,比美國MIRIADS早3年,2003年獲中國發明專利,比美國和歐洲同類專利早2年。此后的工作是改進性能,拓展應用。
以上情況表明,國內的此項研究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論文首次闡述了模仿生物視覺功能的數理基礎和工程實現技術,這些功能包括:近水面魚類凝視半球空域的功能、從場景中提取動目標、對目標定向、感知目標距離和速度的功能,以及人眼感知場景亮度的對數變換屬性、圖像灰度對比感知恒定特征和目標輪廓強化效應等。
作者依據自身實踐,指出了紅外魚眼設計的特殊難點及攻克關鍵技術的思路與方法。
實踐證明,此研究的突出意義是實現全時日(晝夜)、全方位(無盲區)的實時態勢感知和信息獲取,在天文氣象、環境監測、公安邊防、航空航天等領域有廣闊應用前景。美國國防部將其列為“可極大地增強維和部隊和作戰人員能力”、“能帶來重大回報”的研究領域,可見其軍事意義之一斑。
上一篇: 免疫細胞終究沒有如此互異
下一篇: RNA分子能自我組裝成生物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