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劑氯胺酮的抗抑郁癥神經機制
日期:2010-08-31 15:55:59
氯胺酮(Ketamine)傳統上用作動物麻醉劑,在某些情況下作為人類麻醉劑,但最近幾年它已經成了夜店的最愛,在那里它被稱為K粉(Speical K)。
來自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卻發現常用于兒童的麻醉劑氯胺酮,低劑量使用對于抗抑郁十分有效,這揭示了一種新型的抗抑郁癥神經機制,也為治療抑郁癥提供了新方法。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雜志上,同期Science也公布了專家評述,對該項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前瞻性給予高度評價。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耶魯大學精神病和藥理學教授Ronald S. Duman,他認為氯胺酮在神經系統里的作用方式和傳統藥物不同,這種氯胺酮對于有自殺傾向的人療效迅速。傳統抗抑郁劑要花好幾周才見效。
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耶魯大學心理學系及分子精神病學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李楠欣。其2007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在耶魯大學學習期間師從Ronald S. Duman教授,主要研究抑郁癥和抗抑郁藥物的神經機制,已有多項研究成果發表于《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心理藥理學領域權威期刊。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一種具有快速抗抑郁療效的藥物氯胺酮可以激活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突觸內蛋白合成通路,進一步促進神經突觸的形成并發揮抗抑郁的行為效果。
傳統的抗抑郁藥物普遍調節大腦內的單胺能系統,主要的局限在于藥物的生效時間過慢,往往需要2到3周病人的癥狀才能有顯著改善。近些年來臨床研究表明,單次注射谷氨酸N-甲基-D-天門冬氨酸受體的拮抗劑氯胺酮可以在2小時內緩解抑郁癥狀,藥效持續長達一周,引發抑郁癥治療領域的高度關注。但是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神經機制至今為止卻不甚清晰。
為了解答這一謎團,研究人員運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電生理記錄、雙光子成像、心理藥理學以及動物行為模型等多種實驗手段,證明了氯胺酮可以迅速地激活大腦前額葉皮層中神經突觸內的一種蛋白激酶介導的蛋白合成通路。研究表明氯胺酮可以借此上調多種與突觸發生有關的蛋白表達量,從而提高神經突觸的數量以及成熟程度,最終產生抗抑郁效果。這一研究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抗抑郁藥物神經機制的理解,也為下一代快速抗抑郁藥物的研發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重要靶點。
這種氯胺酮在第一次使用在小鼠身上的時候,小鼠在一個小時內抑郁的癥狀就消失無蹤。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藥物甚至還可以修復因精神壓力而受到損傷的腦連接(brain-connections)。
除了這項研究以為,來自康涅狄格州精神健康中心組織的一個相似的研究也發現那些多年來接受傳統抗抑郁藥治療無效的病人有70%在服用一次劑量的氯胺酮之后癥狀就有了明顯好轉。
但是目前使用氯胺酮會引起幻覺,因此氯胺酮的臨床使用還被受到限制。不過治療抑郁的話,只需要使用較低的劑量,當然要在普遍使用之前氯胺酮還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改進。
上一篇: 美疾控中心修正年度流感死亡人數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