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首次發現蘇門答臘兔起源于中國西南
日期:2010-08-27 17:52:02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金昌柱研究員等近期發表論文披露,我國學者首次發現蘇門答臘兔化石種類,為蘇門答臘兔的系統演化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數據, 對揭秘這類兔的起源及探討東南亞地區第四紀期間哺乳動物擴散事件以及古生態環境變遷等目前科學界關注的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這篇由金昌柱研究員擔任第一作者撰寫的題為《蘇門答臘兔化石種類在東南亞地區的首次發現》的論文發表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0年第8期。文中指出,2007—2008年間,北京大學廣西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有關人員聯合進行地質古生物調查,在廣西崇左發現了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新層位。經系統發掘,采集到數量頗多的巨猿、似人似猿、猩猩、長臂猿、武陵山大熊貓、中華乳齒象、先東方劍齒象、雙齒尖河豬、鳳岐祖鹿、中間豬尾鼠、擬低冠竹鼠、碩豪豬、先社鼠、擬愛氏巨鼠等8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特別發現了一件蘇門答臘兔下頜骨標本。
金昌柱研究員等通過研究進一步證明了蘇門答臘兔的起源中心應是中國西南地區,然后擴散到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等其他地區。中華蘇門答臘兔的發現將為探討東南亞地區晚新生代哺乳動物擴散事件、古生態環境變遷等問題提供重要的化石依據。
據悉,蘇門答臘短耳兔(Nesolagus)俗稱條紋兔,是現生兔形類乃至哺乳動物門類中種群數量最稀少的世界瀕危動物之一,現生種僅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及老撾、越南的長山山脈。由于以前沒有化石材料,該類群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個謎。
上一篇: 糖尿病并發癥病理機制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