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變暖可能讓水稻產量降低
日期:2010-08-11 16:28:01
據美國宇航局衛星監測數據、地面空氣質量平行監測數據和最近公布的農作物產量統計資料顯示,通過一個模擬全球臭氧污染形成和轉運的計算機模型顯示,地表臭氧濃度不斷提高導致了農作物產量下降,全球農作物損失每年約達260億美元甚至更多。其中受其影響最大的作物是大豆、稻米、苜蓿、大麥、棉花、燕麥、花生、馬鈴薯和小麥。
蘭利研究中心正在聯合國家環保局(EPA)和弗吉尼亞環境質量部門(DEQ)進行一項為期5年的名為DISCOVER-AQ(基于地表豎直和垂直觀測信息的空氣質量數據分析)的研究項目,監測從工廠、發電站和汽車中排放的污染物,包括臭氧、一氧化碳、氧化氮、氧化硫和飄塵。
專家表示,盡管目前所采取的一些防擴散措施使美國許多城市臭氧水平有所降低,但臭氧污染集中在諸如洛杉磯和休斯敦等城市,而在弗吉尼亞州薩福克地區,有害臭氧和其他空氣污染結合在一起,已達到119ppb的異常高度,該州東南部其他地區也達到了70—80ppb,100年前這里的正常濃度僅有10ppb。在美國和世界一些非城市地區,臭氧濃度也正在上升,將給動植物和人類健康帶來負面的影響。
一項PNAS最新研究表明,即便是日最低溫度少量上升也可能減少幾十年后的水稻產量。Jeffrey Vincent及其同事分析了從1994到1999年占全球水稻供應70%的6個亞洲國家的227個灌溉水稻農場收集的數據。這組科學家使用一個回歸模型分離出了日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的變暖趨勢與灌溉水稻產量之間的關系。這組作者說,更高的日最高溫度可能稍微增加水稻產量,但是更高的日最低溫度具有更強的相反作用。這組科學家提出,適度變暖的凈效應將是減少未來水稻產量,因為氣候預計表明日最低溫度很可能比日最高溫度更快地增加。這組科學家還指出,顯著變暖有可能帶來通過干擾光合作用以及花粉制造從而破壞水稻植株的日最高氣溫。這組作者說,在這種情境中,更高的日最高溫度效應將從好的作用變為壞的作用,并進一步讓水稻減產惡化。
上一篇: NHRI女學者又獲iPS細胞研究突破
下一篇: 人類細胞可直接復制RNA首獲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