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攝入可能導致華人前列腺癌
日期:2010-06-03 10:33:48
“我們的結果支持了一個概念,即鈣在增加前列腺癌發展的風險方面起到了作用,”領導該研究的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流行病學助理教授Lesley M. Butler博士說。“這項研究是首次報告了如此低濃度且主要來自非乳制品食物的鈣的關聯。”
對北美和歐洲的人群進行的一些研究把奶制品的高攝入量與前列腺癌風險增加聯系了起來。一些研究提出,牛奶中鈣是一種原因因子,然而證據尚不明朗。
在亞洲人的飲食中,非乳制品食物——如豆腐、谷物和西蘭花、甘藍以及白菜等蔬菜——是鈣攝入的主要貢獻者。因此,Butler及其同事猜測,接觸亞洲飲食的這些含鈣豐富的食品來源可能也會面臨前列腺癌風險的增加。
利用來自新加坡華人健康研究的數據,這些科學家評估了飲食鈣是否會增加27293位45到70歲的鈣攝入量低的華人男性人群的前列腺癌風險。該研究僅限于生活在新加坡的兩個主要華人方言群體的男性:福建人和廣東人。
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立癌癥研究所資助的新加坡華人健康研究是在1993-1998年間開展的一個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
參與者填寫了食物攝取頻率調查問卷,從而評估他們在過去一年的飲食。在這些男性中間,298人被診斷患有偶發前列腺癌。
Butler及其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的同事評估了參與者的飲食基準。因為有人提出體重輕的個體吸收的鈣更多,這組科學家考慮了這個華人人群的體重指數(BMI)。
結果顯示,與每天總共攝入211mg鈣的人們相比,平均攝入659mg鈣的人的前列腺癌風險增加了25%。
這一人群的主要鈣來源是:蔬菜(19.3%)、乳制品(17.3%)、谷物制品(14.7%)、豆制品(11.8%)、水果(7.3%)和魚(6.2%)。然而,這組科學家強調說,前列腺癌風險與任何具體的食物來源沒有正向關聯。
在平均BMI以下的男性中(BMI中位數是22.9kg/m2),這組科學家發現了前列腺癌風險增長到了原來的兩倍。
“令人有些吃驚的是,我們的發現與此前的研究一致,因為幾乎這些所有的研究都是在西方人群中進行的,他們的飲食的鈣含量相對較高,而且主要來自乳制品來源,”Butler說。
與該研究沒有關聯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營養教授Edward Giovannucci博士說,這些結果增加了證據,表明鈣是前列腺癌的一種原因因子。
“然而,還有一些方面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他說。“首先,他們發現了相對較低的鈣攝入的關聯,而此前大多數研究提示與鈣攝入量高的關聯。此外,他們發現了主要和較瘦的男性的聯系,究竟這是真的還是偶然的發現,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Butler強調說,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從而探索鈣相對于其他乳制品成分在前列腺癌發展中的可能作用。
上一篇: 人工培養組織的新方法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