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開發出DNA損傷快速檢測新方法
日期:2010-05-25 16:45:30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3日表示,他們開發出了對脫氧核糖核酸(DNA)損傷進行快速分析的新方法。此方法將有助于試驗潛在的抗癌藥物和了解環境毒素的影響。
在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貝文?恩格爾沃德與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桑吉塔?巴蒂亞的領導下,研究人員將已有30年歷史的彗星化驗(comet assay)改造成一項全新的分析技術,它將可對DNA損傷進行分析的彗星化驗與新型高產平臺相結合,不僅能加快DNA損傷分析進程,還能應用于流行病學和藥物篩選等。
彗星化驗基于凝膠電泳技術。后者是常見的實驗室化驗方法,它是將帶有DNA的聚合物凝膠置放在電場中,由于受損DNA在凝膠上比無損DNA運動更快,結果在凝膠上產生了由DNA形成的“彗星”狀DNA圖形。
彗星化驗既靈敏又多能,但是卻費力和繁瑣。對每種實驗條件,它需要至少1個顯微鏡載片,這意味著即使只做少量的實驗條件,也需要變換數十塊顯微鏡載片。此外,彗星化驗采用人工讀數,因而研究人員不得不花費數小時盯著顯微鏡,選擇需要進行分析的細胞。
充分利用彗星化驗的長處同時克服其在生產量和耗費勞力方面的不足,是研究小組的工作目標。利用巴蒂亞等人開發的微“井”技術,研究小組將由眾多微小尺寸“井”組成的網格壓印在DNA電泳凝膠上,每個網格為單細胞大小,并被逐一編址,便于全自動讀取。研究人員同時將顯微單元陣列制作成96口“井”的板,這樣就可同時化驗多種細胞類型和藥物等。
采用上述設計,人們能夠在一塊顯微鏡載片上化驗數十種實驗條件,并采用專門開發的圖像軟件自動分析每塊載片。
對于流行病學家而言,此技術有望為他們了解有害的環境提供新途徑;對臨床醫生而言,有望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癌癥治療方法;對研究人員而言,有望幫助制藥業鑒定新藥物并篩選出有害藥物。
上一篇: ES 和 iPS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比較
下一篇: 一個水稻增產關鍵基因IPA1成功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