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種異常增多引關注 了解禁忌癥接種才安全
日期:2010-04-28 17:05:53
近來,由接種疫苗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不斷出現,盡管事件的調查結果都基本排除病例與疫苗接種的因果關系,但每一次事件的出現,都會引發公眾對疫苗安全的質疑,但隨著國家免疫規劃的擴大,不斷增多的疫苗事件對國家免疫規劃的順利推進提出了挑戰。
那疫苗為何會有副反應?該不該種?怎樣種才安全?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這是在人群中建立某種免疫屏障要付出的代價
將新聞進行到底
盡管“山西疫苗事件”已經告一段落,但由問題疫苗引發的相關報道,卻讓很多家長憂心忡忡,要如何給寶寶接種疫苗才能更安全?疫苗之惑,如何得到正確的引導和解決?如何松開家長們腦子里有關與疫苗恐慌的那根神經?
疫苗接種異常事件為何增多
疫苗事件增多,直接原因是疫苗接種數量和接種劑次的增加,小概率事件絕對數隨之增加。
“以偶合癥為例。偶合癥不屬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北京市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科研教育管理辦公室孫美平主任說,它是指受種者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存在尚未發現的基礎疾病,接種后巧合發病(復發或加重)。兒童接種疫苗后,即使接種是安全的,在未來兩周內,每100名接種疫苗的兒童中仍會有約17名兒童患其他疾病。盡管所患疾病與疫苗接種無關,但由于時間上與接種有密切關聯,非常容易被誤解為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臨床免疫研究室(臨床免疫科)主任王曉川指出,由于受種者個體的差異(健康狀況、過敏性體質、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少數人接種后不產生保護作用,仍有可能會發病。另外,如果接種疫苗時受種者恰好已處在該疫苗所針對疾病的潛伏期,接種后疫苗還未產生保護作用,接種疫苗后仍會發病。
疫苗并非百分百有效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說,疫苗目前還不能完全做到100%起作用。“疫苗絕對安全的說法并不確切,關鍵是比較。”曾光教授指出,接種和不接種相比怎么樣?疫苗之間相比怎么樣?成功的疫苗和不成功的疫苗相比怎么樣?
作為疫苗本身它是統一規格、統一標準,但是作為人并不是每個人都是統一標準。每一個小孩,他的身體狀況都是不一樣。所以,接種疫苗對某些人可能有效,對某些人也可能無效。不管有效無效,作為一個人群整體來衡量,有效率通過疫苗推廣之前的臨床實驗,只有達到80%—90%才能在人群當中進行推廣。“絕對安全才接種,這本身就是健康意識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不明智的。”曾光教授認為。
針對目前因疫苗事件導致家長對預防接種的質疑,曾光說,不能因為疫苗事件而懷疑預防接種的意義。接種天花疫苗也有反應,但是必須接種,狂犬疫苗接種有較大的反應,但是為什么還要接種,是降低整體風險。但他指出,如果疫苗研制不成功,副作用大于防護作用,就必須要停。
了解禁忌癥接種才安全
王曉川說,目前,除接種狂犬疫苗外,接種其他任何疫苗都有禁忌癥,通常的禁忌癥有正在患有嚴重器官疾病,尤其是處于活動期的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正在發熱;對疫苗成分過敏等,免疫缺陷兒童不能接種活疫苗。在有明確禁忌癥的時候,確實不能接種疫苗,應待患兒病好后再接種。
在接種疫苗之前,家長應特別注意孩子有無以下情形,并在接種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接種。
急性疾病: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正在發燒,特別是發熱在37.6℃以上者,或同時伴有其他明顯癥狀的兒童,應暫緩接種疫苗。
過敏體質:有過敏體質的兒童接種疫苗后偶可引起過敏反應,造成發生不良反應的后果。如果發現過去接種某種疫苗曾發生過敏反應,則應停止接種。
免疫功能不全:一般認為,兒童免疫功能不全,不僅預防接種后效果較健康人差,而且容易引起不良反應,特別是接種活疫苗時。比較嚴重的免疫功能不全包括免疫缺陷(例如無/低丙種球蛋白血癥)、白血病、淋巴瘤、惡性腫瘤等。如果兒童容易反復發生細菌或病毒感染,感染后常常伴有發熱、皮疹及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應懷疑存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可能性,接種疫苗時需特別小心。
神經系統疾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接種某些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已明確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兒童,例如患有癲癇、腦病、癔癥、腦炎后遺癥、抽搐或驚厥等疾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接種疫苗。
救濟機制幫助受損兒童
“以目前的生物技術水平來講,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是為了在人群中建立相應的針對某個疾病的免疫屏障可能要付出的代價。”中國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馮子健說,針對這些受損害的孩子,大多數國家都制定了相應規定,以使他們能得到相應的補償。
在我國,根據 2005年6月1日起施行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因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造成受種者死亡、嚴重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的,應當給予一次性補償。具體補償辦法由省級政府制定。其中,因接種第一類疫苗引起的補償,費用由政府承擔。因接種第二類疫苗引起的補償,費用由相關疫苗生產企業承擔。
面對疫苗接種劑次增加必然導致異常反應增加的情況,各省級政府應盡快出臺相應的補償辦法,將其納入法制化軌道。此外,要積極探索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的其他救濟形式,如建立異常反應補償基金等。多種補償渠道并舉,以使那些不幸的家庭真正得到應得的補償。
上一篇: iPS的缺陷
下一篇: 基因不完全控制多發性硬化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