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血管內皮細胞分泌機制新發現
日期:2017-03-20 09:10:36
來自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課題組在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Zyxin regulates endothelial von Willebrand factor secretion by reorganizing actin filaments around exocytic granules”(Zyxin通過重構包繞分泌囊泡的微絲網絡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分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為題于2017年1月1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教授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棟研究員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韓曉帆博士和李品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內皮細胞位于血管壁的最內層,介于管壁與血液之間。基于這種獨特的位置,內皮細胞在響應外界刺激、維持循環系統穩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分泌功能是內皮細胞應對刺激的一種重要手段。Weibel palade小體(WP小體)是血管內皮細胞特有的分泌囊泡,儲存有多種凝血和炎癥相關因子,如von Willebrand因子(vWF)等。揭示內皮細胞分泌的分子調控機制,對防治出血、炎癥等相關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羅金才課題組最新研究發現細胞黏附斑分子Zyxin是一個全新的WP小體分泌調控分子,下調人原代血管內皮細胞的Zyxin基因能顯著抑制cAMP激動劑引起的vWF分泌;且Zyxin基因敲除小鼠呈現出血時間延長、血栓形成減慢等表型,揭示Zyxin介導的內皮細胞分泌功能對血管損傷修復和血栓形成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進一步采用活細胞超高分辨率成像系統顯示,Zyxin及其結合蛋白α-actinin對細胞膜下囊泡周圍的微絲分子網絡進行重構,通過形成環狀“腳手架”結構來精確調控囊泡的分泌。
這一研究不僅發現了調節內皮細胞分泌的新型分子Zyxin,提供了治療出血及血栓性疾病的潛在靶標,而且首次在活細胞中觀察到膜下微絲分子網絡與囊泡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具有廣泛意義的骨架調節囊泡分泌新模型,為今后研究囊泡和骨架的作用及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上一篇: 精準治療──治療新靶標:突破新藥研發瓶頸
下一篇: Science特刊:癌癥治療前沿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