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與線粒體DNA突變有關
日期:2016-10-31 09:49:02
近期,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顧正龍(Zhenglong Gu)教授及其同事,在《PLOS Genetics》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自閉癥譜系障礙(ASD)的兒童,與其他家庭成員相比,他們線粒體DNA中有著更多的有害突變。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線粒體故障是自閉癥譜系障礙的一個原因,但是這種關系的生物學基礎還不清楚。為了弄清線粒體功能障礙和ASD之間的遺傳學聯系,科學家們分析了903名自閉癥兒童的線粒體DNA序列,連同他們未受影響的兄弟姐妹和母親,也進行了測序。他們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異質性突變模式,其中突變的與正常的線粒體DNA序列存在于一個單一的細胞中。與未受影響的兄弟姐妹相比,自閉癥兒童的潛在有害突變多出兩倍以上,有1.5倍多的突變會改變由此產生的蛋白質。研究人員繼續表明,這些突變可以從母親那里遺傳,或者是發育過程中自發突變的結果。
科學家們指出,與不受影響的兄弟姐妹相比,這些突變相關的風險,在具有較低IQ和較差社會行為的孩子當中最為明顯。攜帶線粒體DNA有害突變,也與ASD兒童當中神經和發育問題的風險增加有關。由于線粒體在代謝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這些發現可能有助于解釋通常與ASD及其他神經發育障礙有關的代謝紊亂。對高風險家庭的線粒體DNA中的突變進行評估,有助于改善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顧正龍教授說:“我們研究的結果,得到了最近的ASD研究的支持,呼吁關注診斷為自閉癥的兒童,他們有一種或多種發育異?;蛳嚓P的合病臨床癥狀,應該進一步檢測他們的線粒體DNA和線粒體功能。由于許多神經發育障礙和相關兒童疾病的異常,都歸結于線粒體功能障礙,并可能有線粒體缺陷作為一種常見預兆,因此,未來的研究需要闡明這些疾病的基本線粒體機制。最終,了解神經發育障礙的積極方面,可能帶來全新的治療方法,也帶來靶定線粒體的預防策略。”
顧正龍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酵母的有氧發酵進化研究,及該過程對于癌癥等復雜疾病的生理學和多基因調控的影響;線粒體的功能、進化及其疾病相關性研究。2000年以來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近40篇。2014年7月他在PNA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健康人中線粒體異質性有可能比以往預期的更為常見。千人基因組計劃(1000 Genomes Project)中近90%的健康參與者至少包含一種異質性,20%具有與疾病相關的線粒體基因組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