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病毒所Cell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日期:2016-09-13 10:00:54
埃博拉是一種負鏈RNA病毒,埃博拉病毒感染人類會引起致命的出血熱,發病率和病死率極高。自1976年人們在撒哈拉以南地區的首次認識埃博拉病毒病以來,非洲已經發生了多次埃博拉疫情。這種致命疾病的反復出現,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關注。2014-2015年西非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埃博拉疫情,導致超過一萬一千人死亡。
武漢大學和中科院病毒所的研究團隊用化合物成功靶標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組中的G四鏈體,為治療埃博拉病毒感染提供了一條潛在的新策略。這項研究發表在九月八日的Cell Chemical Biology雜志上,文章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周翔(Xiang Zhou)、田沺(Tian Tian)、以及中科院病毒所研究員張波(Bo Zhang)。
研究人員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扎伊爾埃博拉病毒的L基因存在一個富含鳥嘌呤的保守序列。研究顯示,這段序列傾向于折疊成G四鏈體。這是首次發現負鏈RNA病毒存在G四鏈體結構。
進一步研究表明,TMPyP4可以在RNA水平上顯著降低L基因的表達。TMPyP4能有效抑制人造的扎伊爾埃博拉迷你基因組,比利巴韋林(ribavirin)的抑制效果更強。如果L基因不形成G四鏈體,TMPyP4的抑制效果就會顯著減弱,雖然它仍能抑制迷你基因組的復制。
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及其所屬的絲狀病毒(filoviruse)家族能夠解除免疫應答并破壞血管系統,在西非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疫情。這種病毒感染發展得非常迅速,人們很難梳理出相關事件的發生順序,尤其是在疫情暴發的時候。Science雜志特別在網站上刊登文章,介紹了人們對埃博拉致病機制的一些基本了解。
數十年來,研究者們已經確定了埃博拉病毒絕大多數蛋白的結構,除了L蛋白和核蛋白(NP)。這主要是因為這兩種蛋白的表達、純化和結晶比較困難。南開大學和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揭示了埃博拉病毒NP的核心結構域,分辨率達到了1.8 Å。這一成果發表在Protein & Cell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饒子和(Zihe Rao)院士和郭宇(Yu Guo)博士。
今年年初,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團隊在埃博拉治療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們從埃博拉幸存者體內分離的一種單克隆抗體,能夠有效保護感染了埃博拉的獼猴,有望成為潛在的埃博拉藥物。這一成果以兩篇文章的形式發表在二月二十五日的Science雜志上。
上一篇: 輻射如何損壞DNA并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