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轉化醫學:精確制導,打擊轉移瘤
日期:2016-07-01 09:01:23
與傳統的抗癌藥物相比納米藥物有許多明顯的優勢,比如半衰期和滯留時間長、靶向效率高、副作用較小。不過,納米藥物難以穿透血管屏障進入轉移瘤。現在,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文章,展示了將納米藥物送入轉移瘤的有效途徑。
隨著癌癥的發展,癌細胞會離開實體瘤進入血液循環,由此轉移到機體的其它部位。在許多癌癥中,癌細胞擴散才是最致命的威脅。研究人員發現,與正常組織不同的是,許多人類腫瘤表達P-selectin。于是,他們用巖藻聚糖(fucoidan)打造了靶標P-selectin的納米顆粒。巖藻聚糖來自海藻,天然就能結合P-selectin。
研究顯示,在表達P-selectin的原發瘤和轉移瘤模型中,這種納米顆粒能夠將化療藥物特異性送入腫瘤。巖藻聚糖制成的納米顆粒可以顯著提高化療藥物的腫瘤抑制效果,改善小鼠的生存情況。
對于那些不表達P-selectin的腫瘤,研究人員也很有辦法。他們先通過電離輻射促使腫瘤表達 P-selectin,再用納米顆粒遞送化療藥物。他們的工作表明,納米藥物治療與電離輻射相結合,可以有效抑制不表達P-selectin的腫瘤,達到更好的抗癌效果。研究指出,腫瘤微環境中的P-selectin是遞送納米藥物的理想靶標。
將納米藥物準確送入腫瘤區域,在臨床上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邢本剛教授領導研究團隊利用針對腫瘤微環境的化學反應,成功開發了一種精確定位的納米抗癌藥物。這一成果發表在一月二十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學的邢本剛、A*STAR的Malini Olivo和廈門大學的劉剛教授。
為了更好的遞送化療藥物,科學家們還開發了一種類似“集束炸彈”的獨特納米遞送系統。這些納米顆粒一開始比較大(直徑100nm),可順利通過滲漏的血管。它們遇到腫瘤附近的酸性條件之后,會將直徑5nm的“子彈”投入腫瘤細胞。在腫瘤細胞中,納米顆粒攜帶的順鉑(cisplatin)激活并發揮殺傷作用。
醫生們在手術中總是盡可能的切掉所有癌細胞,因為殘留的癌細胞會長成新的腫瘤,甚至轉移到機體其他部位。他們通常會在手術后安排患者進行放療或化療,以便更好的清除殘留腫瘤。然而,這種標準癌癥療法的安全性并不高。Nature Nanotechnology雜志發表了一種強大的納米技術,能夠精確檢測并消滅手術遺留的癌細胞。這種技術有望大大提升癌癥患者的存活機會,尤其是當腫瘤無法完全切除的時候。
上一篇: Science發布再生醫學重要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