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聞:人死了基因卻還活著
日期:2016-06-24 08:47:35
死亡是否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這個問題曾經令許多偉大的哲人著迷。現在華盛頓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至少有一種形式的生命并沒有因為死亡而終結。研究人員發現,動物死后基因仍然能活躍好幾天。人們也許可以利用這種活性,更好的保存用于移植的器官,更準確的判斷受害者的死亡時間。
人們在分析死者的血液和肝臟組織時,曾經發現過一些活躍的基因。華盛頓大學的Peter Noble領導研究團隊,系統性評估了一千多個基因在動物死亡后的活性。起初他們以為動物死后基因就會很快關閉。然而研究顯示,動物死亡24小時內,有數百個基因出現了活性增加。雖然它們的活性隨后就會下降,但一些魚類基因在動物死后四天依然活躍。
許多死后活躍的基因有助于機體應對緊急情況,比如引起炎癥、激活免疫系統和對抗壓力。最令人驚訝的是,居然有一些發育基因在動物死亡之后啟動。這些基因原本是用于胚胎發育的,動物出生之后它們就沒什么用了。研究人員認為,動物剛剛死亡的細胞條件可能與胚胎環境相似,導致這些基因在動物死亡后復蘇。他們還發現,一些促進癌癥的基因在死后更為活躍。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移植了死者器官的人面臨更高的癌癥風險。Noble及其同事上周將這項研究提前發布在預印網站bioRxiv上。
再生醫學的核心目標是,從體外培養的細胞生成可移植的替代性器官。盡管人們進行了多番嘗試,但迄今為止還沒有獲得功能完全的完整器官。Edinburgh大學的科學家們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將體外培養的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首次生成了完全功能的器官——胸腺。胸腺位于心臟旁邊,負責生產對于抵御疾病至關重要的T細胞(免疫細胞)。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技術能夠用來治療那些免疫系統有缺陷的患者。
生殖細胞移植和睪丸組織移植,被廣泛用于研究生殖細胞的增殖與分化。這類技術在恢復男性生育能力方面也很有前景,比如治療無精子癥或睪丸腫瘤患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組首次通過異種移植的方法生成了靈長動物后代。這一突破性成果發表在Cell Research雜志上。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超級冷凍技術,可增加人體器官在體外存活的時間。這項研究是在大鼠中進行的,如果能成功應用于人類,它將使供體器官能夠進行全球性分配,挽救更多的生命。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6月29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上一篇: Nature發布最大深度測序新技術
下一篇: Cell:調控基因組,進化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