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發表Nature Immunology新文章
日期:2016-06-22 08:53:43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轉錄抑制因子Hes1通過調控轉錄延伸減輕了炎癥。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6月20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
清華大學的胡小玉(Xiaoyu Hu)研究員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胡小玉博士是國家第十批“青年千人計劃”專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免疫學與信號轉導。
炎癥反應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病理過程,是機體對病原菌等刺激物的一種防御性反應。根據炎癥是否與細菌感染有關可分為感染性炎癥和無菌性炎癥兩大類。無論是在感染性炎癥還是在無菌性炎癥中,趨化因子招募中性粒細胞遷徙和聚集于炎癥位點是宿主防御和炎癥反應一個重要的起始步驟。因而,招募中性粒細胞必須受到嚴密地調控以避免不恰當的免疫激活,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癥。
在這篇文章中,胡小玉研究員與合著作者們指出當前大多數已知抑制炎癥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都是靶向轉錄起始前的步驟,仍然缺乏轉錄起始后調控炎癥基因表達的證據。研究人員證實轉錄抑制因子Hes1抑制了對招募中性粒細胞至關重要的趨化因子CXCL1生成。在體內,Hes1以一種依賴于巨噬細胞生成CXCL1的方式負向調控了中性粒細胞招募,并減輕了炎癥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機制研究證實,Hes1抑制Cxcl1表達不涉及轉錄起始改變。轉而,Hes1抑制了信號誘導招募正性轉錄延伸復合物P-TEFb,由此阻止了RNA聚合酶II Ser2位點磷酸化及轉錄延伸。
因此,這些研究結果確定了Hes1是炎癥反應的一個自我平衡抑制因子,通過調控轉錄延伸發揮了抑制功能。
由美國休斯頓衛理公會研究所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用患者自身免疫細胞制備出了納米級的特洛伊木馬,可通過克服身體復雜的防御機制,而成功地治療炎癥,從而可能為炎癥為特征的疾病——比如癌癥和心血管疾病,帶來更廣泛的療法。研究人員在2016年5月23日出版的《Nature Materials》雜志上,描述了稱為leukosomes的納米粒子的制備,并評估了它們治療局部炎癥的能力。
炎癥是一種兩難的狀況:機體需要它來清除入侵生物及外源刺激物,但過度的炎癥會損傷健康細胞,促進衰老,有時候甚至導致器官衰竭和死亡。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叫做p62的蛋白充當分子剎車抑制了炎癥,避免了附帶損傷。這項小鼠研究發布在2016年2月25日的Cell雜志上。
慢性炎癥會長時間啟動機體的免疫系統,這一過程是許多慢性炎癥相關疾病的基礎,包括癌癥和異常創傷修復。EPFL研究人員在2015年12月的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慢性炎癥的另一面:改變組織的細胞類型,使眼細胞轉變為皮膚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