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IK細胞療法是什么?
日期:2016-05-05 10:10:32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受到廣泛關注,不僅被Science雜志評為2013年十大科技突破之首,還被認為是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后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模式。但是“癌癥免疫療法”是個特別模糊的概念,廣義上說,任何通過調節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的方法都可以歸于這一類,比如100多年前嘗試用病毒或者細菌來激活免疫系統治療癌癥,現在看來也屬于免疫治療。
這幾天“魏則西事件”也讓這種治療方法走上了風口浪尖,一位年輕的學生因滑膜肉瘤選擇了“生物免疫醫療法”,但最終診治無效死亡,由于這種宣傳的“腫瘤生物免疫療法”受到質疑而引發了眾多爭議。
其實目前常說的“免疫療法”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細胞療法,就是通過直接向患者輸入激活的免疫細胞來治療癌癥。另外一類是干預療法,即通過藥物或者疫苗來激活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治療癌癥。
免疫細胞療法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在國外進入了臨床,到目前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是LAK細胞療法,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過程是將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在體外用淋巴因子白介素-2(IL-2)誘導3~5天,產生能殺死細胞的廣譜殺傷性細胞,然后輸回患者體內。這種方法并不是特異性殺死癌細胞,因此副作用大,并且一些大規模臨床實驗也表明LAK并沒有效果,因此被淘汰了。
第二代是CIK細胞療法,CIK細胞也就是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cytokine-inducedkiller),是國內應用最廣泛的腫瘤過繼細胞免疫治療效應細胞。看名字就知道這種方法與上述LAK很相似。也是從患者或者患者親屬外周血提取免疫細胞,體外激活后輸回給患者,主要區別在于CIK細胞療法采用了除了IL-2以外的其它因子,比如IFN-γ。目前還沒有大規模臨床實驗驗證這種方法的有效性。
第三代是DC-CIK細胞療法,DC也就是樹突狀細胞,這種細胞并不直接殺死細胞,它的作用在于告訴其它免疫細胞去殺什么細胞,就像是探測地雷的探測器。一些研究表明,DC與CIK能相互作用,誘發免疫應答,也就是說DC識別病原,激活獲得性免疫系統,而CIK通過發揮自身細胞毒性,分泌細胞因子殺傷腫瘤細胞。
其基本原理在于DC細胞與CIK細胞共培養之后,兩者均發生一些相應變化,比如DC細胞成熟表面標記CD86、CD80、CD40人類白細胞抗原表達增加,IL-12和IFN-γ分泌量明顯增多,抗原呈遞能力增強。而CIK細胞的增殖能力,還有抗腫瘤活性均顯著提高,CIK細胞群中的抑制性T細胞數量IL-10的分泌量都顯著下降等。
這樣兩者協同作用,共同對抗腫瘤,實驗研究表明DC-CIK共培養后其抗腫瘤活性明顯高于單純CIK。此前研究人員曾報道過DC-CIK細胞治療對晚期大腸癌患者的免疫反應,這一研究以100例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晚期大腸癌患者作為免疫細胞治療組,其它兩百多例病情及其他治療方式相似,但沒接受免疫細胞治療的患者組成對照組,結果發現62%的患者對DC-CIK治療產生積極反應。
還有一些研究也報道了DC-CIK細胞療法對甲狀腺癌、肺癌、結直腸、肝癌和乳腺癌等癌癥的療效觀察,均有不同程度的生活質量卡氏評分( karnofskperformance status,KPS) 增加,疼痛減輕,體內有效細胞因子增加等。
同時,DC-CIK細胞療法也被用于聯合手術治療,微創治療和化療等,研究表明,對于手術后腫瘤負荷較小的患者,DC-CIK細胞治療在清除微小殘留病灶預防腫瘤復發轉移提高治愈率方面具有良好的臨床價值。
但是就文獻來看,以上這些研究報道均出自國內,而且也沒有大規模臨床證明其效果,據稱到目前為止,臨床實驗數據庫中仍在進行CIK相關的臨床實驗只有35個,而且幾乎全在中國。
從基本原理來說,相比于目前在國外最受關注的第四代CAR-T細胞療法,雖然DC-CIK療法更容易獲取和擴增,但前者是以腫瘤特異性T細胞作為效應細胞,比CIK細胞具有更強的抗腫瘤活性,也就是說特異性更強。
CAR-T細胞療法同樣也是過繼性細胞回輸治療方法,不過研究人員首先是從患者處取得T細胞,隨后將一種基因添加到T細胞內,使其能夠識別癌細胞表面的某一抗原。在實驗室中培養增強型細胞,然后再將它們注射回患者體內以尋找并攻擊癌細胞。
這種方法目前已經發展出嵌合抗原受體,也就是說如果在癌細胞表面找不到我們想要靶向的單個獨特抗原,就可以轉而構建識別腫瘤細胞兩種不同抗原的T細胞,這樣T細胞只會攻擊具有兩種抗原的細胞,而放過只表達一種抗原的正常細胞,構建出對于患者而言既有效且安全的靶向性免疫治療。
上一篇: 大型GWAS發現新的子宮癌基因
下一篇: Science發布CRISPR技術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