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醫學:臨床基因治療再獲重要突破
日期:2016-04-21 10:11:35
在采用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和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開發的新型基因療法治療后,罹患一種嚴重遺傳性免疫缺陷病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病情得到了改善。這項研究的結果發布在今天的《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
這項研究涉及了罹患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SCID-X1),也稱作為氣泡男孩癥("Bubble Boy" disease)的五名男性,他們均在NIAID接受了治療。這種遺傳疾病與一種IL2RG基因突變有關,其影響男性,每5萬-10萬新生嬰兒中有1人患此病,導致了這些患者幾乎得不到免疫保護。
論文的共同資深作者、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血液科成員Brian Sorrentino博士說:“這項研究證實,聯合慢病毒基因治療與白消安(busulfan)調節,可在罹患這一破壞性疾病的年輕成人體內重建免疫系統,促成廣泛的免疫。”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研發和制造的這一載體,一種重新設計的慢病毒,被用來傳遞突變基因的一個正確拷貝到患者的造血干細胞中。
Sorrentino說:“盡管還需要更多的臨床經驗和后續研究,這些有前景的結果表明,應該考慮基因治療作為患者的一種早期療法,當骨髓移植治療無法提供充分的免疫反應之時,可以預防或將危及生命的器官損傷減少至最低限度。”NIAID的Suk See De Ravin博士是這項研究的第一及通訊作者。NIAID的Harry Malech是共同通訊作者。
這項安全性及療效研究中的患者年齡在7-23歲之間。他們都有與SCID-X1相關的慢性病毒感染和其他健康問題,此前曾接受過一次或多次的骨髓移植卻無法完全糾正他們的免疫功能。像三分之二的SCID-X1患者一樣,研究參與者缺乏可作為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的、組織相匹配的同胞。轉而,他們接受了來自部分遺傳匹配的父母捐贈者的造血干細胞。
這項臨床試驗創造了SCID-X1基因治療多個“第一次”,包括第一次使用慢病毒載體,一個流線型穩定的生產系統提高載體供應。這一載體包含的一些新特征提高了安全性和效力。這項研究還在SCID-X1基因治療中第一次使用了化療藥物白消安,幫助校正基因的干細胞在輸回到SCID-X1患者體內后得以重建及發揮功能。
在接受基因治療2年多后,最早的兩名患者生成了更高比例帶有這一校正基因的免疫細胞,包括T、B和NK細胞。這一基因治療還恢復了響應疫苗接種生成抗體的能力。攜帶校正基因的免疫細胞百分比:T細胞為13-55%,B細胞為38%,NK細胞為56-76%,骨髓干細胞為9-10%。以往的SCID-X1基因治療研究中從未在所有不同類型的血細胞中獲得過這樣高水平的遺傳校正。
由于他們的慢性病毒感染得到解決患者的健康也得到了改善,隨著他們的蛋白質吸收增高,他們的體重增加了。一名患者有損外觀的疣也減輕了。兩位終止了終身的免疫球蛋白治療。盡管獲得了這些改善,一名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療兩年多后死于預先存在的肺損傷,由此突顯了在發生不可逆的器官損傷前更早期干預的重要性。
此外,研究報告另外3名研究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療6-9個月后,多種免疫細胞類型中來自基因治療的正常基因水平增高。
安全性結果也令人放心。沒有任何可能的癌前細胞增殖跡象。“這一慢病毒載體有一些設計特點,包括一些遺傳絕緣子阻斷了鄰近基因激活,使得它更加安全,”Sorrentino說。
同時,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還利用相同的慢病毒載體及白消安調節,為新發現罹患SCID-X1,沒有遺傳匹配同胞、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的一些嬰幼兒啟動了一項基因治療試驗。“基于這項研究中報告的,來自大齡患者的安全性和健康利益,我們希望這種新的基因治療將會幫助改善罹患這種破壞性疾病的更年輕患者的免疫功能,并改變他們的生活,”Sorrentino說。
說到基因治療,不少人覺得這是一種“高大上”的先進技術,但實際上種種技術已經從“舊時王謝堂前燕”,變成了“飛入尋常百姓家”了,來自日本長崎大學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治療方法成功地增大了神經肌肉接頭(neuromuscular junctions),這個部位是神經和肌肉之間的物理連接處。這將有助于治療兩種不同的神經肌肉失序癥。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014年9月19日的Science雜志上。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細胞移植方法治療了模擬一種罕見肺病的小鼠,有一天這種方法或可用來治療由免疫細胞功能失調引起的這種以及其他的人類肺病。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在2014年10月1日的Nature雜志上報告了他們的研究結果。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們利用巨噬細胞幫助收集并清除了所使用的分子以及來自身體的細胞碎片。
2015年,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治療,成功使遺傳性耳聾的小鼠恢復了聽力。這一成果發表在七月八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為治療基因突變引起的聽力損失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 兩大牛人攜手發布新測序技術
下一篇: 光遺傳學技術進軍新大陸:蛋白質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