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雜志發布癌癥轉移特刊
日期:2016-04-08 09:13:30
最新一期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一期關于癌癥的特刊,主要將焦點放在了癌癥轉移上,其中包含了兩篇綜述文章(Reviews),兩篇觀點文章(Perspectives),一篇評論文章(editorial)和一篇新聞故事(news story)。
由Erinn Rankin和Amato Giaccia撰寫的第二篇綜述文章,概述了圍繞缺氧在促進轉移級聯反應多個步驟中所起作用展開的研究。臨床上,缺氧和缺氧誘導轉錄因子(HIF)表達常常與遠端轉移增強及不良預后相關。癌細胞可以利用HIF驅動的缺氧信號通路來適應它們在轉移過程中遭遇的不同環境。癌細胞還利用HIF信號操控周圍的免疫細胞,滿足腫瘤的利益。此外,癌細胞還利用HIF來幫助在諸如骨骼一類的轉移位點構建“轉移友好”微環境。作者們還討論了近期發現的一種受體酪氨酸激酶AXL,它是HIF依賴性侵襲和轉移的關鍵介質,也是轉移性癌癥一個潛在的治療靶標。
由Kevin Cheung和Andrew Ewald撰寫的一篇觀點文章對近期的一些研究進行了討論,這些研究提出在轉移級聯反應的不同階段,腫瘤細胞并非單獨上路,而是集體行動。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和Johns Hopkin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PNAS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癌細胞在整個轉移階段都是集結成團伙隨血液在機體內流竄,成群結隊在遠端部位種植生長。
同時,由Thomas Tüting和Karin de Visser撰寫的一篇觀點文章探討了中性粒細胞在癌癥轉移中所起的作用。中性粒細胞是我們血液中的一種免疫細胞,保護了我們免于感染病促進了傷口愈合。然而有趣的是,中性粒細胞往往在癌癥患者體內積聚,與癌癥轉移有關聯。一些研究甚至發現中性粒細胞在組織中積聚發生在轉移性癌細胞到達之前,這種積聚是由原發腫瘤發出的信號所啟動。例如,在2015年3月Natur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荷蘭癌癥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中性粒細胞會被乳腺腫瘤“策反”,促進癌細胞的擴散。作者們還討論了幾種已在動物研究中取得一些成功的中性粒細胞抑制策略,指出組合一些干擾這些免疫細胞的療法和抗癌療法有可能是一種阻止癌癥轉移的可行辦法。
最后,為了更好地了解癌細胞形成耐藥的機制,Itay Tirosh等領導的一項研究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檢測了轉移性黑色素瘤中詳盡的細胞類型譜,鑒別出一個亞群對治療形成了耐藥。像其他的實體瘤一樣,黑色素瘤作為一種“生態系統”不僅包含惡性腫瘤細胞,還有諸如成纖維細胞和各種免疫細胞等非惡性細胞。
研究人員從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處取得19個腫瘤,分析了分離自這些腫瘤的4,645個惡性細胞、免疫細胞與間質細胞的RNA譜。他們鑒別出了相比其他腫瘤區域,在某一區域的惡性細胞中呈較高水平表達的229個基因。除了癌細胞的定位,其暴露于抗癌治療的水平也會影響基因表達。
AXL是一個與抗癌治療耐藥有關的標記物。2013年,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揭示,癌癥患者對ErbB抑制劑形成耐藥,大部分都是因為AXL蛋白幫助癌細胞避開了ErbB抑制劑的效應,使得它們無限生長所致。這項研究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雜志上。
在這里,研究人員發現在治療前,表達高水平AXL的癌細胞與表達相對低水平AXL的細胞混在一起;而抗癌治療后的腫瘤活組織檢查揭示出在治療后表達AXL的細胞發生了全面的改變。這項研究強調了細胞成分和細胞內通訊對定義腫瘤行為所起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 Nature:著名科學家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下一篇: 一條代謝途徑可促進癌癥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