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Nature發布癌癥新成果
日期:2016-03-21 09:37:01
來自四川大學、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與TP53丟失有關聯的片段缺失通過p53非依賴性機制驅動了癌癥。這項研究工作發布在3月16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四川大學是這篇論文的第一研究機構。文章的通訊作者是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Scott W. Lowe博士。四川大學的Yu Liu 和Chong Chen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突變使得腫瘤抑制基因TP53喪失功能是人類癌癥中最常見的事件,往往是通過“兩次擊中”機制而出現,涉及到一個等位基因錯義突變,及包含另一個等位基因的染色體發生稱作為“雜合子丟失”( loss of heterozygosity)的片段缺失。盡管TP53錯義突變也可以導致功能獲得性活性而影響腫瘤進展,但目前尚不清楚除了TP53丟失外,通常涉及許多基因的缺失事件是否影響了腫瘤的發生。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證實人類17p13.1的線性區域——4Mb的小鼠染色體11B3發生體細胞雜合缺失,相比Trp53缺失對淋巴瘤和白血病形成造成了更大的影響。機制研究證實,11B3缺失對腫瘤發生的影響與Eif5a和Alox15b(也叫做Alox8)基因共同缺失有關,這些基因受抑與Trp53缺失協同作用可導致更具侵襲性的癌癥。
新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實,在TP53丟失的效應之外17p缺失賦予了其他的表型。考慮到某些Trp53錯義突變已確立的功能獲得性特性,研究結果表明這一在癌癥中最常見的體細胞事件促成了多種活性,它們獨立于Trp53失活發揮作用驅動了腫瘤發生。因此,看起來有可能包含TP53損傷的腫瘤是根據TP53突變的特性及17p缺失的程度生成了不同的表型。
正因如此,在這篇文章中描述的模型對于精確解析不同17p結構影響疾病發生及最終影響治療反應的機制也將有用。更廣泛地說,新研究提供了直接的體內證據證明,片段缺失事件的發生可能是多個基因遭到破壞的選擇性優勢所致,并為解析這些常見而待研究的促癌病變提供了一張藍圖。
從1979年發現至今,P53已經歷經30年的歲月,30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人們對P53基因的認識經歷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三重轉變,關于P53的文章層出不窮,每當我們覺得離P53的真相接近之時才發現,P53仍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5年10月,來自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髓系中的p53調控炎癥微環境,抑制了腸腫瘤發生與侵襲。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Cell Reports雜志上。
2015年9月,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Perelman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侵襲性癌癥生長及一些表觀遺傳改變與突變p53蛋白有關。在Nature雜志上這一研究小組描述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以及對于一些難治癌癥的意義。
2015年7月,來自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p53能直接調控一種稱為死亡結構域(Death Domain 1α ,DD1α)的轉錄,這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員,出現在死細胞、巨噬細胞和T細胞中,DD1α能作為促進細胞清理的一種受體。相關成果公布在Science雜志上,這一發現也將對未來癌癥與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篇: 用iPS技術重編程癌細胞
下一篇: Nature:人類思考背后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