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Nature子刊揭示炎癥調控新機制
日期:2016-02-24 08:56:37
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加州大學、第二軍醫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實驗性結腸炎中REGγ-蛋白酶體與IκBε和NFκB形成了一個調控環路。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2月22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華東師范大學的李曉濤(Xiaotao Li)教授,第二軍醫大學的肖建如(Jianru Xiao)教授,以及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Alexander Hoffmann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李曉濤教授近年主要將研究焦點放在了REGγ上。2016年1月,他與華東師范大學的王平教授及耶魯大學醫學院的Dianqing Wu教授合作,揭示出11S蛋白酶體亞基PSME3是NF-κB的一個正前饋調控因子,對于在對抗細菌病原體的宿主防御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Cell Reports雜志上。
肖建如教授主要從事脊柱腫瘤及脊柱傷病的基礎臨床研究。2013年,他與第二軍醫大學的劉鐵龍教授合作,揭示了整合素連接激酶相關磷酸酶(ILKAP)調控細胞生存與凋亡的一條新信號機制。相關論文發表在JBC上。2015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論文證實了蛋白酶體激活因子REGγ通過調控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在皮膚癌的發生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炎癥性腸病(IBD)是累及回腸、直腸、結腸的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它們會使腸道的內層表面變得粗糙和糜爛,患者出現腹瀉、腹痛、便血和體重下降等癥狀。根據統計數據顯示,IBD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全球范圍內至少有五百萬炎性腸病患者。在中國,近10年間炎癥性腸病總病例約35萬。IBD發病率不斷增高迫切要求人們更好地認識它的多因子病因學分子機制。
在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員證實,在右旋糖酐硫酸酯鈉模型中蛋白酶體激活子REGγ缺陷的小鼠腸炎和結腸炎相關的癌癥明顯減輕。骨髓移植實驗表明,REGγ主要對非造血細胞發揮調控功能促進了實驗性結腸炎。REGγ表達增高會加劇局部炎癥,通過泛素非依賴性的IκBε降解促進了與NFκB的相互調控環路。刪除IκBε可以恢復REGγ缺陷小鼠體內的結腸炎表型及炎癥基因表達。
新研究確立了,REGγ介導的對IκBε的調控作為一種分子機制促成了NFκB激活,并促進了響應慢性損傷的腸道炎癥及相關的腫瘤形成。
上一篇: 模式生物實驗受質疑:影響衰老研究
下一篇: 解決腫瘤異質性的革命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