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諾獎之后,大腦導航系統再獲突破
日期:2015-02-06 08:49:34
對于一個沒有方向感的“路癡”來說,找不到路、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都是家常便飯。Dartmouth學院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路癡”背后的神經機制,文章發表在二月五日的Science雜志上。
這項研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人類的導航能力,可能有助于治療外傷或中風引起的大腦損傷,以及阿爾茨海默癥那樣的疾病。
“知道我們處于什么位置什么方向,這樣的導航能力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文章的資深作者Jeffrey Taube教授說。
人類根據自己的位置感和方向感,確定自己在環境中的定位,并根據這些信息到達目的地。科學家們幾十年前就在大腦中發現了負責定位的位置細胞(place cell)和負責感知方向的方向細胞(head direction cell)。近年來,又有第三類細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Moser夫婦發現,當大鼠在特定環境中自由跑動時,大腦內嗅皮層的一類腦細胞會在大鼠路過特定位置時激活。這些位置會形成近乎完美的六邊形網格,所以這類細胞被命名為“網格細胞”。
網格細胞的發現非常令人振奮,這些細胞負責記錄我們所在的位置,并能隨著我們在環境中的移動進行更新。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細胞的激發模式,知道已經走了多遠和準確的路徑。2014年,John O’ Keefe和Moser夫婦因為發現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人們一直希望搞清楚網格細胞的信號是如何生成的。Dartmouth學院的這項研究闡明了網格細胞信號的一種重要信息來源。研究人員在大鼠腦部研究了與空間導航有關的細胞,用微電極記錄了這些細胞的活性。他們發現,失活或關閉含有方向細胞的一個關鍵大腦區域,會使內嗅皮層的網格細胞信號受到干擾,但并不影響海馬體的位置細胞信號。
“盡管網格細胞信號負責的是定位,但方向細胞的信息對于網格信號的生成非常關鍵,”Taube說。“我們這些發現,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幫助人類在環境中定向和導航的神經機制。”
下一篇: 癌癥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