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一些HIV疫苗為何產生反效果?
日期:2015-01-06 09:20:37
被設計用于防御HIV的疫苗可能會產生反效果,并導致感染率增加。這個不幸的結果在多個疫苗臨床試驗中已被觀察到。
美國埃默里大學Yerkes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對這種適得其反的效果做出了一個簡單解釋:疫苗接種可以提高作為病毒靶點的免疫細胞的數量。在HIV傳播的非人靈長類模型中,門戶粘膜組織中病毒靶細胞的水平越高,感染風險就越高。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PNAS》雜志,建議疫苗研究人員在評估潛在的HIV/AIDS疫苗時,可能需要避開那些在粘膜組織中激活過多靶細胞的疫苗。
本文資深作者、Yerkes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微生物學和免疫學主任Guido Silvestri說:“為什么很難研制出AIDS疫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病毒正好會感染任何疫苗應該誘導的那些免疫系統細胞。”
Silvestri也是埃默里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和實驗醫學教授、以及喬治亞研究聯盟杰出學者。本文第一作者是資深研究專家Diane Carnathan博士,來自Wistar研究所、Inovio制藥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同事也參與了此項研究工作。
大部分HIV/AIDS疫苗研究一直都專注于開發某種疫苗,刺激抗病毒T細胞。T細胞根據其表面存在的分子而被分為兩大類。CD8是“殺傷”細胞的標記,而CD4則是“輔助”細胞的標記。CD4+ T細胞已知是HIV和SIV(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主要對象,而一些研究則提出,CD8+ T細胞可能在控制感染的過程中很有應用價值。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用5種不同的疫苗組合使恒河猴獲得免疫性,這些疫苗編碼僅存在于病毒內的SIV蛋白。本實驗策略目的是檢測細胞介導免疫的效果,而不用刺激中和性抗體的產生,科學家稱之為“簡化方法”。
恒河猴先接受一個初始免疫,隨后,在16和32周后進行兩次加強注射。然后,這些恒河猴被暴露于重復的、低劑量的直腸內SIV挑戰,每周一次,最多15次。一般來說,免疫治療并沒有預防SIV感染。而所有免疫的恒河猴具有可檢測到的循環“殺傷”CD8+細胞,這些細胞和預防感染之間并沒有相關性。
然而,Silvestri說,最重要的結果在于,被感染的恒河猴在挑戰之前其直腸活檢就顯示較高水平的活化CD4+T細胞。
他解釋說:“這項研究表明,如果一種疫苗可誘導粘膜組織中高水平的活化CD4+ T細胞,那么疫苗的任何潛在保護作用都可能會受到阻礙。”
該研究詳述了疫苗開發方面HIV所提出的獨特挑戰,也強調了追求疫苗概念的重要性,以及引起強烈抗病毒免疫反應、而不會增加病毒門戶入口中CD4+T細胞數量的產品。
上一篇: 植物細胞核內RNA調控模式被確定